悠悠千灯古镇
我到过三次千灯镇。
千灯是苏州的一个古镇,也是中国魅力名镇,原先称千墩,因发源于太湖的吴淞江沿岸有土墩999个(这些土墩是战国时吴越开战阵亡的将士合葬墓),而第1000个土墩在昆山南面15公里处的吴淞江支流旁,这个土墩现称作“少卿山”,这条支流称作“千墩浦”,附近的小镇理所当然地取名千墩镇了。1966年小河和小镇均改名千灯。
千灯浦为南北走向,从古镇中间流过。在古镇范围内的千灯浦上有一新三旧4座石拱桥,自北向南是:永福桥、恒昇桥、凝熏桥、种福桥。南、北两座桥为单拱,中间两桥为三拱,其中恒昇桥为新桥,余皆为古桥。这四座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座桥的不远处都有一条小支流,每条小支流上都匍匐着一座小平板桥,干流上的桥称主桥,支流上的桥称伴桥,主桥与伴桥成直角,一横一直。但这四座桥只有恒昇桥与伴桥方泾桥符合双桥的标准(我采用了周庄的双桥标准:主桥与伴桥要相距极近,才下这桥又上那桥)。在每座石拱桥的桥洞两边、两面的石柱上都刻有对联,这样一座桥上就有两幅对联,夫子们和学究们当可在这儿找到无穷乐趣。如种福桥的南面桥柱上的对联是:
虹彩亘长空柳市南头夜半钟声梅隐近
龙梁凭远眺江流东去日斜帆影淀湖遥
北面桥柱的对联是:
壤地接凝薰叠锁重关风水固万家生聚
人天同证善博施济众川塗巩百载津梁
这两幅对联咏物、绘景、寄情相结合,既描绘了桥的万千景象,又表明了桥的坚固耐久。古代的人们把造桥当作一个善举,前人造桥好比广种福树,所以桥名中带“福”字的不少,种福桥桥名亦来源于此。
恒昇桥是仿清代特色的桥,它靠近古镇石板街的中点(中点为承福井)。恒昇桥的伴桥方泾桥(桥下支流名“方泾浜”)是明代特色桥。过恒昇桥后有一个小广场,广场左边有一条支流名“鼋渡泾”,泾上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桥“鼋渡泾桥”,为宋代特色。方泾浜桥、恒昇桥、鼋渡泾桥这三桥组成一个景点,称为“三桥邀月”。既然名为“邀月”,那晚上来欣赏可能别有风味,可惜我没有这个时间。过恒昇桥有一个小广场,广场边沿着鼋渡泾有一条约30米长的走廊,走廊的尽头是一座“牡丹亭”,亭那边耸立一壁,上书“昆曲发源地千灯”七个金色大字,《牡丹亭》是昆曲的代表作。
然而千灯镇的看点却不是桥和亭,而是一街一塔一佛一传说。街名南、北大街(名为大街,其实就是窄窄的石板街);塔名秦峰塔;佛名玉佛;传说为秦始皇曾在千灯送徐福东渡出海。
秦峰塔是一座特立独行的古塔,也是镇子里最显眼的建筑,只要过了牌楼,老远就可看到,但走近一看,原来在水一方,还要过恒昇桥和方泾浜桥。秦峰塔在延福禅寺的中院,建造于南朝,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为砖木结构楼阁形式的七层方塔,高40米,每层每面各设一门,造形独特形态绰约,远看酷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所以这塔也被称为“美人塔”。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千灯的“镇标”。它每一层的每一只檐角上都挂有铜铃,风吹铃动,叮咚作响,很有趣。如果过细看,还能看到每层每面的塔砖上镶嵌着两尊浮雕佛像,共56尊。更细心的人会发现该塔还有一点向东倾斜,也许若干年后,又是一座“比萨”吧。清代诗人方豪思有诗云:
千墩墩上塔层层,
高入云霄碍野鹰。
我欲登上观四海,
秋风病骨未堪胜。
在延福禅寺的玉佛殿内有一座玉雕释迦牟尼佛像,卧姿,所以又名卧佛,长约9米,高约2。5米,用一整块缅甸玉雕刻,镶嵌有1500颗天然红宝石、蓝宝石和翡翠,莲花座和衣纹用纯金镏金而成,整座佛像连同大殿都显得金碧辉煌,百年之后,它必将成为延福禅寺的镇寺之宝,千灯的镇镇之宝。
延福寺内的大慈阁里面,珍藏着千手观音立像,是石雕艺术的极致,精美无比。千手观音象征多子多福,年年有余,更象征着有福同享。
南大街的入口处有一口双眼井——承福井,按照井畔石碑的说明,此井是为纪念徐福东渡而凿,那么此井至少有2200年的历史!
北大街有始建于明末清初徽商余氏的老宅,千灯人称它为“典当里”。是华东地区保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有“中国第一当”之称。
北大街还有一座徐福纪念馆,参观完后才知,千灯竟然是徐福东渡的出发地,实在令我惊奇!在余氏典当后花园的南面、徐福纪念馆的西面有个景点--秦望山,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秦望山只是一座下有假石山洞的小土墩,毫不起眼,可是在2600年前这个小土墩却是一座小山,顶部筑有砖砌城楼式烽火台,当年吴国和越国曾为争夺此烽火台而大打出手。更加出名的是,秦始皇曾站在此台瞭望大海,并举行祭海仪式。秦时的海岸线在现今的嘉定、闵行、奉贤一带,离千灯不到30公里,而且那时吴淞江是从太湖直通大海的大河,千灯浦是吴淞江的支流,所以秦始皇在千灯送徐福出海是有可能的。后人为纪念秦始皇在千灯登山望海,以及徐福出海东渡,遂有了延福禅寺、秦峰塔、种福桥和承福井。
石板小街紧伴千灯浦的西岸,其特点就是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脚踏青石板,头顶一线天。
同为江南水乡,周庄以水、桥见长,千灯却以小街胜出。小街两旁皆是老房子,没有亭台楼阁,绝大多数都是一般民居,似乎没有经过任何的装修,天然与随和,就在这些残砖旧瓦中洋溢出来,轻柔的流水声,洗净了都市的红尘和喧嚣。在这里找不到华丽、宏伟和庄严,它的特色是古老、朴素,在江浙众多的水乡中显得尤其天然纯朴。翠竹掩映,弱水潺潺,古树森森,曲径回廊,真正是一幅潇潇洒洒的江南水墨画。
小河弯弯曲曲又细又长,河边的石板街也弯弯曲曲又细又长,总长度超过1000米,号称“华东第一街”当真名不虚传,是国内至今保留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长的石板街,是真正的羊肠小街,如今这样的石板小街当真是很稀少了。全街共有2772块石板,所用之条石名曰“胭脂红”,好美的名称!每块石板的长度都不超过两米,所以街道看上去很是狭窄,抬头望,只有一线天空夹在古香古色的高墙危檐之中。呵呵,对门对户的人家足不出户,便可以在楼上眉来眼去牵手递帕传情接吻了。这条石板街就象老人们脸上的刻纹,饱经沧桑历尽磨难,每一块石板、每一块砖瓦都见证了2500年的历史风尘和岁月变迁,都在讲述一个古老而悠长的故事,都蕴含着中国传统的风俗民情。可以说,千灯镇悠长的历史,都凝结在这条小街上。走在这样的石板街上,我犹如走在梦幻之中,有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
千灯还有一个引以为自豪的,就是“昆曲之乡”。昆曲创始人顾坚是千灯人,所以千灯有个昆曲纪念馆,就在千米长街的中段,该馆正厅的楼上是一个评弹剧场,每天下午1:30分开始,有从常熟或者苏州请来的演员演出,可惜我的时间无多,不然,听一下莺歌燕语的吴越评弹,必定别有乐趣。
从石板街的尽头种福桥越过千灯浦,沿着千米长廊往回走,千米长廊又是不同的风情。石板街的两边都是店铺,千米长廊只有一边是店铺,另一边紧伴小河,沿岸都是“吴王靠”长椅。懒洋洋地靠着长椅,欣赏着河景桥景和过往的游船,确也是一种极致的享受。
走得饿了,看到长廊边有店家打出“奥灶面”的大招牌,怀着尝新的心理就进去了,这一下就吃出了回味无穷的深刻印象。面条本身并无特殊之处,关键是盖在面上的大块鱼味道不寻常,鱼皮煎得微微焦黄,鱼肉细嫩松软,色香味没得说!再过细看招牌说明,原来竟是千灯名牌特产,这“奥灶面”的名称还是乾隆下江南时金口所赐!
值得一提的是,千灯是顾炎武的故乡,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壮语只怕每个中国人都听说过。他的故居就在南大街旁。故居的大门看起来比较平凡,里面却挺大,尤其是后花园面积很广,园林中该有的小桥流水楼台亭榭,这里都有。其中的“慈母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里面有一组雕塑,讲述的是顾母教子:其母从顾炎武六岁起,就陆续亲自教他读《大学》、《资治通鉴》、《诗经》、《尚书》、《春秋》等,还给他讲运筹帷幄的刘基、刚正不阿的方孝孺、当机立断的于谦等明朝忠臣的故事。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顾炎武终成一代爱国名儒,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看了顾母教子,又想起孟母三迁,我不由得感叹:每一个成功的男人的上面,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我到过三次千灯镇。
千灯是苏州的一个古镇,也是中国魅力名镇,原先称千墩,因发源于太湖的吴淞江沿岸有土墩999个(这些土墩是战国时吴越开战阵亡的将士合葬墓),而第1000个土墩在昆山南面15公里处的吴淞江支流旁,这个土墩现称作“少卿山”,这条支流称作“千墩浦”,附近的小镇理所当然地取名千墩镇了。1966年小河和小镇均改名千灯。
千灯浦为南北走向,从古镇中间流过。在古镇范围内的千灯浦上有一新三旧4座石拱桥,自北向南是:永福桥、恒昇桥、凝熏桥、种福桥。南、北两座桥为单拱,中间两桥为三拱,其中恒昇桥为新桥,余皆为古桥。这四座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每座桥的不远处都有一条小支流,每条小支流上都匍匐着一座小平板桥,干流上的桥称主桥,支流上的桥称伴桥,主桥与伴桥成直角,一横一直。但这四座桥只有恒昇桥与伴桥方泾桥符合双桥的标准(我采用了周庄的双桥标准:主桥与伴桥要相距极近,才下这桥又上那桥)。在每座石拱桥的桥洞两边、两面的石柱上都刻有对联,这样一座桥上就有两幅对联,夫子们和学究们当可在这儿找到无穷乐趣。如种福桥的南面桥柱上的对联是:
虹彩亘长空柳市南头夜半钟声梅隐近
龙梁凭远眺江流东去日斜帆影淀湖遥
北面桥柱的对联是:
壤地接凝薰叠锁重关风水固万家生聚
人天同证善博施济众川塗巩百载津梁
这两幅对联咏物、绘景、寄情相结合,既描绘了桥的万千景象,又表明了桥的坚固耐久。古代的人们把造桥当作一个善举,前人造桥好比广种福树,所以桥名中带“福”字的不少,种福桥桥名亦来源于此。
恒昇桥是仿清代特色的桥,它靠近古镇石板街的中点(中点为承福井)。恒昇桥的伴桥方泾桥(桥下支流名“方泾浜”)是明代特色桥。过恒昇桥后有一个小广场,广场左边有一条支流名“鼋渡泾”,泾上一座小巧玲珑的木桥“鼋渡泾桥”,为宋代特色。方泾浜桥、恒昇桥、鼋渡泾桥这三桥组成一个景点,称为“三桥邀月”。既然名为“邀月”,那晚上来欣赏可能别有风味,可惜我没有这个时间。过恒昇桥有一个小广场,广场边沿着鼋渡泾有一条约30米长的走廊,走廊的尽头是一座“牡丹亭”,亭那边耸立一壁,上书“昆曲发源地千灯”七个金色大字,《牡丹亭》是昆曲的代表作。
然而千灯镇的看点却不是桥和亭,而是一街一塔一佛一传说。街名南、北大街(名为大街,其实就是窄窄的石板街);塔名秦峰塔;佛名玉佛;传说为秦始皇曾在千灯送徐福东渡出海。
秦峰塔是一座特立独行的古塔,也是镇子里最显眼的建筑,只要过了牌楼,老远就可看到,但走近一看,原来在水一方,还要过恒昇桥和方泾浜桥。秦峰塔在延福禅寺的中院,建造于南朝,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为砖木结构楼阁形式的七层方塔,高40米,每层每面各设一门,造形独特形态绰约,远看酷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所以这塔也被称为“美人塔”。它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千灯的“镇标”。它每一层的每一只檐角上都挂有铜铃,风吹铃动,叮咚作响,很有趣。如果过细看,还能看到每层每面的塔砖上镶嵌着两尊浮雕佛像,共56尊。更细心的人会发现该塔还有一点向东倾斜,也许若干年后,又是一座“比萨”吧。清代诗人方豪思有诗云:
千墩墩上塔层层,
高入云霄碍野鹰。
我欲登上观四海,
秋风病骨未堪胜。
在延福禅寺的玉佛殿内有一座玉雕释迦牟尼佛像,卧姿,所以又名卧佛,长约9米,高约2。5米,用一整块缅甸玉雕刻,镶嵌有1500颗天然红宝石、蓝宝石和翡翠,莲花座和衣纹用纯金镏金而成,整座佛像连同大殿都显得金碧辉煌,百年之后,它必将成为延福禅寺的镇寺之宝,千灯的镇镇之宝。
延福寺内的大慈阁里面,珍藏着千手观音立像,是石雕艺术的极致,精美无比。千手观音象征多子多福,年年有余,更象征着有福同享。
南大街的入口处有一口双眼井——承福井,按照井畔石碑的说明,此井是为纪念徐福东渡而凿,那么此井至少有2200年的历史!
北大街有始建于明末清初徽商余氏的老宅,千灯人称它为“典当里”。是华东地区保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有“中国第一当”之称。
北大街还有一座徐福纪念馆,参观完后才知,千灯竟然是徐福东渡的出发地,实在令我惊奇!在余氏典当后花园的南面、徐福纪念馆的西面有个景点--秦望山,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秦望山只是一座下有假石山洞的小土墩,毫不起眼,可是在2600年前这个小土墩却是一座小山,顶部筑有砖砌城楼式烽火台,当年吴国和越国曾为争夺此烽火台而大打出手。更加出名的是,秦始皇曾站在此台瞭望大海,并举行祭海仪式。秦时的海岸线在现今的嘉定、闵行、奉贤一带,离千灯不到30公里,而且那时吴淞江是从太湖直通大海的大河,千灯浦是吴淞江的支流,所以秦始皇在千灯送徐福出海是有可能的。后人为纪念秦始皇在千灯登山望海,以及徐福出海东渡,遂有了延福禅寺、秦峰塔、种福桥和承福井。
石板小街紧伴千灯浦的西岸,其特点就是水陆并行,河街相邻,脚踏青石板,头顶一线天。
同为江南水乡,周庄以水、桥见长,千灯却以小街胜出。小街两旁皆是老房子,没有亭台楼阁,绝大多数都是一般民居,似乎没有经过任何的装修,天然与随和,就在这些残砖旧瓦中洋溢出来,轻柔的流水声,洗净了都市的红尘和喧嚣。在这里找不到华丽、宏伟和庄严,它的特色是古老、朴素,在江浙众多的水乡中显得尤其天然纯朴。翠竹掩映,弱水潺潺,古树森森,曲径回廊,真正是一幅潇潇洒洒的江南水墨画。
小河弯弯曲曲又细又长,河边的石板街也弯弯曲曲又细又长,总长度超过1000米,号称“华东第一街”当真名不虚传,是国内至今保留的最古老的也是最长的石板街,是真正的羊肠小街,如今这样的石板小街当真是很稀少了。全街共有2772块石板,所用之条石名曰“胭脂红”,好美的名称!每块石板的长度都不超过两米,所以街道看上去很是狭窄,抬头望,只有一线天空夹在古香古色的高墙危檐之中。呵呵,对门对户的人家足不出户,便可以在楼上眉来眼去牵手递帕传情接吻了。这条石板街就象老人们脸上的刻纹,饱经沧桑历尽磨难,每一块石板、每一块砖瓦都见证了2500年的历史风尘和岁月变迁,都在讲述一个古老而悠长的故事,都蕴含着中国传统的风俗民情。可以说,千灯镇悠长的历史,都凝结在这条小街上。走在这样的石板街上,我犹如走在梦幻之中,有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
千灯还有一个引以为自豪的,就是“昆曲之乡”。昆曲创始人顾坚是千灯人,所以千灯有个昆曲纪念馆,就在千米长街的中段,该馆正厅的楼上是一个评弹剧场,每天下午1:30分开始,有从常熟或者苏州请来的演员演出,可惜我的时间无多,不然,听一下莺歌燕语的吴越评弹,必定别有乐趣。
从石板街的尽头种福桥越过千灯浦,沿着千米长廊往回走,千米长廊又是不同的风情。石板街的两边都是店铺,千米长廊只有一边是店铺,另一边紧伴小河,沿岸都是“吴王靠”长椅。懒洋洋地靠着长椅,欣赏着河景桥景和过往的游船,确也是一种极致的享受。
走得饿了,看到长廊边有店家打出“奥灶面”的大招牌,怀着尝新的心理就进去了,这一下就吃出了回味无穷的深刻印象。面条本身并无特殊之处,关键是盖在面上的大块鱼味道不寻常,鱼皮煎得微微焦黄,鱼肉细嫩松软,色香味没得说!再过细看招牌说明,原来竟是千灯名牌特产,这“奥灶面”的名称还是乾隆下江南时金口所赐!
值得一提的是,千灯是顾炎武的故乡,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壮语只怕每个中国人都听说过。他的故居就在南大街旁。故居的大门看起来比较平凡,里面却挺大,尤其是后花园面积很广,园林中该有的小桥流水楼台亭榭,这里都有。其中的“慈母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里面有一组雕塑,讲述的是顾母教子:其母从顾炎武六岁起,就陆续亲自教他读《大学》、《资治通鉴》、《诗经》、《尚书》、《春秋》等,还给他讲运筹帷幄的刘基、刚正不阿的方孝孺、当机立断的于谦等明朝忠臣的故事。母亲的心血没有白费,顾炎武终成一代爱国名儒,俗话说“每一个成功的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看了顾母教子,又想起孟母三迁,我不由得感叹:每一个成功的男人的上面,都有一个伟大的母亲!
发表评论
本站为防止低俗内容出现,用户的评论需要经本站审核才能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