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年九月,我从乡下去往省城长沙,进入长沙交院就读。
学校在长沙的黄士岭。当我七转八拐,风尘仆仆地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没有想象中的霓虹闪烁、车水马龙,迎接我的是一条被雨水和车辆蹂躏得形态狼狈的沥青马路,一大片灰头土脸的顶端便是我们的校园。校园周围是一些民居与菜地,我似乎并没有走出多远,从乡下又到了乡下。
刚来的失望很快被崭新的校园生活冲刷了。这种崭新,不仅体现在校园环境与设施上,还有一种内在的气韵。是的,我很快就捕捉到了这种气韵。
校园里,又安静又蓬勃,显得朴实与神秘,师兄学姐们抱着书本或者吉他,有的步履匆匆,有的气定神闲,有一种莫名的我无法抵达的底气。是的,底气!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天之骄子吧。
这里的老师,年长些的,都是一些博学讲究的样子。年轻的老师,他们应该大学毕业不久,好像被阳光照着,眼神熠熠,带着一种又昂扬又傲娇的光彩。我们的辅导员高老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充满阳光的心就像清澈见底的小溪,此落彼起的笑声犹如波光粼粼,如果你愿意稍作停留,可以看到溪水中的水草,水草下的卵石和卵石上的青苔。如果有意无意往溪水中扔下一颗石子,你也得准备好承受水花四溅。
校园里的建筑物乏善可陈,只有图书馆大楼还算宏伟漂亮点。初来乍到,新生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图书馆作背景,拍摄大学生涯的第一张照片,然后寄给远方的亲人、曾经的同学,以此弥补我们对学校的失望,告慰我们潜藏心底羞于承认的虚荣心。尽管楼外昭然悬挂着“图书馆”烫金字样,其实里面包含了综合办公室、电教室、自习室等。图书馆反而只占很小一块区域,而且节假日不开放,似乎也没什么好书。然后是阅览室,有各类报纸、杂志可供阅读,但通常大家把它当作自习场所。
那时我们一般背着书包去吃早餐,上课就把餐具放课桌下的抽屉里,最后一节课结束还差十来分钟的时候,后排就有人用饭勺叮叮当当敲着饭盆,然后,敲的人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响,老师便笑笑提前放我们奔向食堂。那时候,因为家境不好,我的菜总是围着那几道素菜打转。于今,我还记得红烧豆腐那道菜,勾了薄薄的剁辣椒,豆腐滑嫩,汤计浓郁,口感咸鲜,撒了葱花,特别开胃。食堂师傅实实的一勺下来,稠稠地浇在饭面上,汤汁渗入饭粒,美味得很,它几乎统治了我整个大学时期的胃。
许多个中午,我捧着饭缸子,在宿舍前的橱窗或宣传栏边,看那里展览的同学的书法或绘画,有相识的,也有不识的。看着看着,心上一片惶恐,原来,这个学校里,有我的很多同学,他们的时光成片成片地在纸上墨上度过,像成千成百亩的向日葵在阳光下,专注而安稳地盛开。
下午没课,时间全靠自己安排,饱经十余年密集的课堂之苦,这成了我们最可消受的妙处,大把可供挥霍的时光,有点让我们不知所措。有人在足球场踢球,有人在小树林里聊天,有人窝在宿舍的床上消磨青春,有人坐公交车到市里转悠,也有可敬又可怜的同学呆在阅览室里钻研功课。
与我同室的同学,大多都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与优越感,这种自信与优越感,让大家显得落落大方、生龙活虎。
来自广西的卢坚,板寸头,一脸憨厚的笑或者不笑。课堂上他流利地咕哝着我怎么也听不懂的英语,但外教听起来似乎毫不费力,令我不得不时常把看他的视角半信半疑地往上调高那么几度。
阿美,入学头两年,无论成绩还是才艺都不显山露水,可不知不觉中,他得体的微笑和举止显示出融冰穿石的威力。他的个子不比我高多少,也不显得多壮实,可他身上的肌肉硬得简直就不是我们中国人的,我曾试图用两只手搬倒他一只手,却痛得我自己直甩手。
老茂,一个自强自立的安徽男生。大学四年基本靠学校发的每月十几元助学金支撑着,学习成绩却是特别的出色。他的父亲早逝,考上大学后村长主动把女儿许给他,要强的母亲扬眉吐气。入学不久我就在他的书包里见过他女友的照片,快毕业的时候好像他也有过一点犹豫,是不是有女同学喜欢他了我不清楚,反正优秀的男生总是更讨女孩喜欢吧。
本万,小而匀称的身材,圆圆的小脸上长着两只圆圆的大眼,像不断涌出笑意的温泉。他在班上人缘一直很好,成绩也不错,如果当年的班长书记是民选,估计他是热门。不过,虽然在校期间他和几位漂亮女生走得近,却没见他和谁热乎到拉手的程度,直到大学毕业,我也没见哪个女生到我们寝室来“宣示主权”……
而我呢,除了不着边际的文学与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有什么呢!我的时光被我的淡漠和疏懒切割得支离破碎。我上课几乎不用心听讲,每次考试,学习成绩总在及格线上载浮载沉。那些勤奋的时光,总是别人的。而我,经常旷课泡在宿舍里构思作品,随时准备创作一部震惊中外的巨著。可是,我这个可怜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妄想者,只能选择躲在蚊帐里,鬼鬼祟祟地思索着我那部惊鸿大作,偶尔也偷偷码上几个字。我的床下永远都有报废的纸团,那是我这个伪作家不时从蚊帐里扔出来的废品,它见证着中国第五大名著即将诞生的构思进程。这世界除了我以外,所有人都斩钉截铁,赌我这辈子不仅没有那部名著,甚且连几行“啊,大海”的小诗都不会有。所以,四年大学生活,我就像一只麻雀错误地混进大雁群里,反令大雁们惊愕着也困惑着。
多年过去,我真的没有像大学时代梦想的那样成为作家,而是贴着地面,过着之前就能想到的平凡生活。一些同学聊起来,会说,你那时候多文艺多骄傲啊!我吃了一惊,笑了笑,有吗?我有什么可骄傲的呢!也许是恰好用了一种貌似文艺的方式,掩饰与武装自己罢了。
学校在长沙的黄士岭。当我七转八拐,风尘仆仆地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没有想象中的霓虹闪烁、车水马龙,迎接我的是一条被雨水和车辆蹂躏得形态狼狈的沥青马路,一大片灰头土脸的顶端便是我们的校园。校园周围是一些民居与菜地,我似乎并没有走出多远,从乡下又到了乡下。
刚来的失望很快被崭新的校园生活冲刷了。这种崭新,不仅体现在校园环境与设施上,还有一种内在的气韵。是的,我很快就捕捉到了这种气韵。
校园里,又安静又蓬勃,显得朴实与神秘,师兄学姐们抱着书本或者吉他,有的步履匆匆,有的气定神闲,有一种莫名的我无法抵达的底气。是的,底气!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天之骄子吧。
这里的老师,年长些的,都是一些博学讲究的样子。年轻的老师,他们应该大学毕业不久,好像被阳光照着,眼神熠熠,带着一种又昂扬又傲娇的光彩。我们的辅导员高老师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充满阳光的心就像清澈见底的小溪,此落彼起的笑声犹如波光粼粼,如果你愿意稍作停留,可以看到溪水中的水草,水草下的卵石和卵石上的青苔。如果有意无意往溪水中扔下一颗石子,你也得准备好承受水花四溅。
校园里的建筑物乏善可陈,只有图书馆大楼还算宏伟漂亮点。初来乍到,新生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图书馆作背景,拍摄大学生涯的第一张照片,然后寄给远方的亲人、曾经的同学,以此弥补我们对学校的失望,告慰我们潜藏心底羞于承认的虚荣心。尽管楼外昭然悬挂着“图书馆”烫金字样,其实里面包含了综合办公室、电教室、自习室等。图书馆反而只占很小一块区域,而且节假日不开放,似乎也没什么好书。然后是阅览室,有各类报纸、杂志可供阅读,但通常大家把它当作自习场所。
那时我们一般背着书包去吃早餐,上课就把餐具放课桌下的抽屉里,最后一节课结束还差十来分钟的时候,后排就有人用饭勺叮叮当当敲着饭盆,然后,敲的人越来越多,声音越来越响,老师便笑笑提前放我们奔向食堂。那时候,因为家境不好,我的菜总是围着那几道素菜打转。于今,我还记得红烧豆腐那道菜,勾了薄薄的剁辣椒,豆腐滑嫩,汤计浓郁,口感咸鲜,撒了葱花,特别开胃。食堂师傅实实的一勺下来,稠稠地浇在饭面上,汤汁渗入饭粒,美味得很,它几乎统治了我整个大学时期的胃。
许多个中午,我捧着饭缸子,在宿舍前的橱窗或宣传栏边,看那里展览的同学的书法或绘画,有相识的,也有不识的。看着看着,心上一片惶恐,原来,这个学校里,有我的很多同学,他们的时光成片成片地在纸上墨上度过,像成千成百亩的向日葵在阳光下,专注而安稳地盛开。
下午没课,时间全靠自己安排,饱经十余年密集的课堂之苦,这成了我们最可消受的妙处,大把可供挥霍的时光,有点让我们不知所措。有人在足球场踢球,有人在小树林里聊天,有人窝在宿舍的床上消磨青春,有人坐公交车到市里转悠,也有可敬又可怜的同学呆在阅览室里钻研功课。
与我同室的同学,大多都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与优越感,这种自信与优越感,让大家显得落落大方、生龙活虎。
来自广西的卢坚,板寸头,一脸憨厚的笑或者不笑。课堂上他流利地咕哝着我怎么也听不懂的英语,但外教听起来似乎毫不费力,令我不得不时常把看他的视角半信半疑地往上调高那么几度。
阿美,入学头两年,无论成绩还是才艺都不显山露水,可不知不觉中,他得体的微笑和举止显示出融冰穿石的威力。他的个子不比我高多少,也不显得多壮实,可他身上的肌肉硬得简直就不是我们中国人的,我曾试图用两只手搬倒他一只手,却痛得我自己直甩手。
老茂,一个自强自立的安徽男生。大学四年基本靠学校发的每月十几元助学金支撑着,学习成绩却是特别的出色。他的父亲早逝,考上大学后村长主动把女儿许给他,要强的母亲扬眉吐气。入学不久我就在他的书包里见过他女友的照片,快毕业的时候好像他也有过一点犹豫,是不是有女同学喜欢他了我不清楚,反正优秀的男生总是更讨女孩喜欢吧。
本万,小而匀称的身材,圆圆的小脸上长着两只圆圆的大眼,像不断涌出笑意的温泉。他在班上人缘一直很好,成绩也不错,如果当年的班长书记是民选,估计他是热门。不过,虽然在校期间他和几位漂亮女生走得近,却没见他和谁热乎到拉手的程度,直到大学毕业,我也没见哪个女生到我们寝室来“宣示主权”……
而我呢,除了不着边际的文学与不切实际的幻想,还有什么呢!我的时光被我的淡漠和疏懒切割得支离破碎。我上课几乎不用心听讲,每次考试,学习成绩总在及格线上载浮载沉。那些勤奋的时光,总是别人的。而我,经常旷课泡在宿舍里构思作品,随时准备创作一部震惊中外的巨著。可是,我这个可怜的诺贝尔文学奖的妄想者,只能选择躲在蚊帐里,鬼鬼祟祟地思索着我那部惊鸿大作,偶尔也偷偷码上几个字。我的床下永远都有报废的纸团,那是我这个伪作家不时从蚊帐里扔出来的废品,它见证着中国第五大名著即将诞生的构思进程。这世界除了我以外,所有人都斩钉截铁,赌我这辈子不仅没有那部名著,甚且连几行“啊,大海”的小诗都不会有。所以,四年大学生活,我就像一只麻雀错误地混进大雁群里,反令大雁们惊愕着也困惑着。
多年过去,我真的没有像大学时代梦想的那样成为作家,而是贴着地面,过着之前就能想到的平凡生活。一些同学聊起来,会说,你那时候多文艺多骄傲啊!我吃了一惊,笑了笑,有吗?我有什么可骄傲的呢!也许是恰好用了一种貌似文艺的方式,掩饰与武装自己罢了。
发表评论
本站为防止低俗内容出现,用户的评论需要经本站审核才能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