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9号,我与刘熹奇老师相约,赴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观看《中国油画学会三十年艺术展》。上午9:30左右,我们抵达了美术馆见未开门,就在大门口铁栅栏下面的水泥墩子上坐下来聊天。我问老师最近在忙什么?他马上掏出手机,打开图库,调出一幅尚未完成的年画《龙华千古仰高峰》,他说这个是向上海市第13届美术大展投稿的作品。10月初要送作品,主题反映的是瞻仰祭奠1931年2月7日,在上海龙华监狱被国民党集体枪杀的24位烈士,以缅怀他们的英雄事迹。
画面主角是一位系红领巾的女少先队员手捧鲜花,右手举过头顶行队礼向英雄致敬,上方是烈士群雕《且为忠魂舞》,右下方是毛主席手书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诗词石碑,背景为龙华烈士陵园塔楼、青松,蓝天中飞翔着和平鸽,立意在于让大家看过画面以后,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要我们不忘历史,牢记使命、珍爱和平、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这幅反映爱国主义教育的年画作品,巧妙的将少先队员、纪念群雕、烈士陵园诗词石碑、和平鸽、蓝天、白云等元素,按美学原理,经营组合构图,形成一幅庄严肃穆、细腻大气的主题性年画作品。题目“龙华千古仰高峰”出自1934年春被囚禁在龙华狱中的革命者,为纪念二十四烈士在狱中墙上写下的一首诗。“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这首诗是对龙华烈士品格与精神的生动写照。
刘老师向我仔细地描述了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意义、构思、构图以及创作过程和时间安排,我认真聆听他的倾述,特别敬重他的创作意志、热情、不服老的拼搏精神,尤其仰慕他渊博的文学艺术涵养。我深知,有的所谓画家为了追求名利金钱、妄想通过几次短平快、投机取巧的作品出名。而刘老师作为一位功成名就、77岁古稀老人,走得却是一条知难而进,有人避之不及的艺术表现形式,他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经过反复打磨,千锤百炼,而且画得都是主题性、传播正能量的写实性绘画精品。初稿出来后,他会广泛征求同事、朋友的意见,不断充实修改,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地绘制作品。不仅如此,他还涉猎各种类型的艺术表现形式,油画、年画、国画、水彩等样样精通,且均有名作精品问世。回想到我们每一次相会,老师都能给我分享他的新作,带来惊喜、开启艺术新思维,让我在享受作品中得到艺术熏陶,这是何等的幸运。所以只要接到刘老师的电话,每一次我都会如获至宝,倍加珍惜相聚的美好时光。
刘熹奇,1948年11月生,江西安福人。江西美术出版社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出版协会年画艺委会副主任,江西画院特聘画家。曾任第四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西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作品入选第六、七、八、九、十届全国美展和第三、四、五、六届全国年画展等全国性画展,年画作品《祖国啊,母亲》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第三届全国年画一等奖,并由中国美术馆收藏;。
在今年6月举办的上海市第23届“江南之春”美术作品展览中,刘老师创作的《请喝一杯井冈茶》荣耀入选并斩获三等奖。这幅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语言,串联起井冈红色记忆与茶文化脉络。
画中,身着传统服饰的女子笑意盈盈,双手捧起茶杯,背景里井冈山红旗飘扬,茶元素环绕点缀。它将井冈红色精神与茶文化融合,借一杯茶传递对革命圣地的敬意,让观者在茶香氤氲中,回溯那段热血岁月,感受红色传承与文化底蕴的交融之美,也为“上海之春”添上一抹饱含历史温度与人文情怀的色彩 。
10点整,见熙熙攘攘的参观群众,瞬间整齐的排好队进入展览馆,我们赶紧起身,融入到这汹涌的人潮中。这天并非假期,也不是双休日,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看展览。可见这次油画展览的气势和影响已经深入人心。在进入展厅的涌道走廊上,一位老妇人面带笑容向我们走来,刘老师赶忙向她介绍我们认识,原来这位正是师母大人。
我与刘老师在上海多次相约看展览,经常听刘老师跟我说:夫人如何关心照顾他的身体,支持陪伴他搞创作。今天第一次相见竟是在展览馆,她陪伴我们看展览。确实让我感到有点激动。心想刘老师之所以名冠中外、作品等身。原来师母就是他的事业知己。想当年身处大上海的漂亮师母,作为知青下放江西,邂逅刘老师,被老师一见钟情相中,郎才女貌,成为相濡以沫的伴侣和事业上的好帮手,用一句南昌方言说,她们可谓是福气坨坨。
我们进入展览馆,经过展览前厅大会堂,看见坐满了参加开幕式的专家学者和油画创作者,主席台上坐着20多位中国文联、美协官员、前辈和油画大腕。
由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上海美术馆联合主办的“巍巍者华——中国油画学会三十年纪念大会暨艺术展”及系列学术活动于9月19日上午在上海美术馆开幕。
作为近年来国内规模最大的油画专题展,本次艺术展分为“史诗高华”、“人民纪神”、“山河揽胜”、“草木寄心”四大板块,共展出370位中国油画家的800余件作品,集中呈现中国油画学会成立三十年来不同时期的油画家经典作品,全面展现中国油画的整体创作实力。
开幕式现场星光闪耀,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嘉宾,全国各地油画家代表,高等艺术院校、画院及研究机构学者,社会各界人士与新闻媒体共四百余人齐聚一堂,共同回顾学会三十年不平凡历程,展望中国油画未来方向。
纪念大会后,全体与会者共同参观展览。展品囊括当代中国油画界代表性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也收录近年崭露头角的优秀青年油画家作品,全面呈现学会成立三十年来中国油画的创作实力与发展脉络。作为近年国内最大规模油画专题展,展览特别突出艺术家的语言探索,彰显中国油画在文化自信引领下的自主发展道路。
这次纪念展览活动与往届不同的是:通过学术对谈、名家讲座、沉浸式工作坊,推动油画与科技、文学、音乐跨界融合;邀请艺术名家、学者与跨界大咖构建“艺术+人文”知识体系,促进代际对话;同时设置油画体验工坊与“趣酷玩”色彩互动区,让观众从“欣赏”走向“体验”,实现艺术与大众的双向奔赴。
此次展览堪称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油画展。更重要的是,它展出的不是一人一张画,而是一人一条油画探索之路,通过每位艺术家每人几幅作品,表现他们的艺术思考,呈现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和大地、和人民的关系。”
艺术家、美术教育家詹建俊创作的《听涛-红霞》,则为中国当代油画的民族化探索提供了重要启示——真正的艺术是“以心观物,以物载道”的生命之歌。作品用刮刀堆砌出肌理的厚重感,既保留了油画材质的质感,又暗合中国山水画“皴擦”技法的韵律;浪涛裹挟着白色泡沫,呈现出爆发前的张力,成为生命力量的象征。
而在油画作品《黄宾虹》中,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尚谊以写实手法,塑造了国画大家黄宾虹的文人风骨。画面上,黄宾虹一袭深色长衫坐在中式藤椅上,白髯飘逸、眼神深邃、气质淡泊,宠辱不惊的文人精神跃然而出。其画面色调沉稳,光影层次细腻,突出了人物的深邃神态与淡泊气质;笔触含蓄而有力,融合西方古典油画的厚重与中国传统笔墨的意境,传达出东方文化精神的内在韵律。
以油画《父亲》留名艺术史的罗中立,带来夸张变形的《故乡组画-接力》。作品以浓郁至极的色彩、粗犷的结构笔触,抒发了艺术家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中国油画家封治国的油画,是有温度,有故事,有内涵的艺术作品。《艺术的故事》220×180 cm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银奖 浙江省第十四届美术作品展油画金奖 对于这幅画, 著名画家杨参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油画巜艺术的故事》,以肖像的方式塑造了贡布里希与范景中两位艺术史家的形象。画题一语双关,既是对一部同名经典的揭示,又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生动诠释。作者不仅是油画家,也是一位艺术史学者,这使得他对画画主题的理解和把握更具有深度,也具有温度。
封治国以充满敬意的笔调,运用娴熟的写实语言,为我们再现了中国学术史值得书写的一幕。画面厚重饱满丶色彩浓郁,气质典雅,为观者呈现了一种纯粹的精神世界。正如作者所言,画面所表达的,不仅是艺术的故事,也是文明的故事。总之,这是一件非常优秀的油画作品。
封治国, 1977年9月生于江西南丰, 1995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1999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1999年考取本院油画研究生, 2002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 ,2008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 2011年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 ,2014年调入中国美术学院, 现任职务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油画学会会员、 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秘书长。
章仁缘,男,1949年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 1981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5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油画系主任、副教授,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副主席。许多作品参加全国和世界性艺术大展并获奖。
1996至1997年赴巴黎国际艺术城进修期间赴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美国、英国和阿根廷等欧美十多个国家艺术博物馆进行了短期考察。 获奖作品有:《黄山夕照》1982年获英国广播电台世界美术赛一等 奖,《保护祖国文物》1983年获全国宣传画展二等奖,《星火》1987年获建军六十周年全国美展一等奖,《黄土子孙》1988年获国际艺术研究会三等奖,合作的《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民族》1999年获庆澳门回归祖国——中国艺术大展银奖,《正道沧桑》1984年参加全国美展并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前夜》1986年参加中国革命历史人物画展并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
获奖作品有: 《黄山夕照》1982年获英国广播电视台世界艺术大赛一等奖 ,《保护祖国文物》1983年获全国宣传画展二等奖, 《星火》1987年获建军六十周年全国美展一等奖 ,《黄土子孙》1988年获国际艺术研究会展三等奖 ,《正道沧桑》1984年参加全国美展,并由中国革命博物馆收藏, 《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民族》1999年获“共庆澳门回归祖国中国艺术大展”银奖 ,《重庆谈判》2001年获建党8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
在我们全神贯注看展览的时候,耳边突然有人用南昌话相互交谈。他乡遇故知心里有一种亲切感,回头一看,讲话者的面容十分熟悉,但一时想不起叫什么名字。正在这时。刘老师也发现了他们,马上与之交谈。我也走了过去,原来是老南昌市工人文化宫培训部主任姚腊远老师,我赶紧上去和他们打招呼,姚老师亲切与有我们攀谈,四十多年没有见过面的老朋友。如今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头。他说在得到展览信息后,一行三人相约昨天晚上,坐火车特意从南昌赶来上海看这个展览的。怪不得看展览的人这么多,很多人都是像他们一样从全国各个省、市、县特别赶过来看展览的,其中不乏有外国人的身影。姚老师问我退休以后的情况,问我还在不在搞创作,我告诉他,退休以后改行搞起了文学,说着从背包里面取出一本新书《不负流年》送给他,他很谦恭的收下了并表示感谢!
姚腊远,国家二级美术师、 男、 汉族、1951年1月生、南昌人、中共党员,江西师范大学美术教育本科毕业。广州美院油画系进修结业。原任职南昌市工人文化宫,现为南昌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美术设计系主任,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南昌市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江西省教育厅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
我们几个人从上午10点一直看展览到午后快1点,刘熹奇老师说要请大家吃饭,姚老师说他们下午要赶回南昌,时间紧迫所以带了干粮进来,随便对付一下,想看完了整个展览以后再回去。我们与他们告别后,来到展览馆旁边的小吃店,与刘老师夫妇共同用餐。我们边吃边聊,今天由于有师母在场,我们除了谈看过油画作品的感受和体会之外,我还多了几分对师母贤惠善良品德的赞美。现场气氛活泼融洽。最后我郑重的把自己新出版的文集《不负流年》,赠送给刘老师夫妇。从餐厅出来后,刘师母热心在手机上查找,向我介绍了乘坐地铁回家的路线,我谢过师母以后,与他们分别,刘老师最后告诉我,年画正稿画完成以后,第一时间微信发给我。我再次谢谢了他,并期待老师马到成功!
2025年10月8日于上海
发表评论
本站为防止低俗内容出现,用户的评论需要经本站审核才能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