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写下这个题目,单是一个“故”字,就已经让我顿然百感交集,一下三个“故”字,更是让人思绪万千神往不已。不言而喻,这个题目传达出一个意思,文艺一点说,那叫“怀旧”,通俗了讲——过去真美好啊。
那是少年的时光,仿佛上个世纪,民国初年的事情了。也许是读了很多民国作家著作的缘故,我总觉得那些生活在国难家仇、社会动乱年代里的人有一种别样的悠闲。那样的悠闲,是一种心理上的恬淡和单纯,同鲁迅先生说的大发“田园乐”的浪漫文人是不一样的。几乎所有人,贩夫走卒,文人士子,乡绅官僚,一面以其绵薄之力忧国忧民,一面又自我沉浸在波澜不惊的小生活里,就算是严肃认真的鲁迅先生,也有忙里偷闲会心一笑的时候,这张不可多得的照片是在陈丹青的《荒废集》插图上看见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情景总是在我的脑海里漫不经心地浮现出来。一位穿了长衫,剪了头发的少年,拿了一本无论什么样的书(这书只是一个意象并非特指什么样的书),在青色地砖铺就的街道上时而沉思皱眉,时而点头微笑,缓缓地走着(这走也只是一个含混的动作,并非指向一个特定的地点或方向),阳光透过树叶星星点点地落在树的浓荫里,大约是在春末夏初的时节,街道两旁的人家的楼房里突然冒出了青白色的炊烟,兴许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光景了。
这样的假想简直就是在意识迷离的状态之下生成的幻象,好比凡人思念神仙的日子,同现实并没有什么刻意的指代和关联。
然而每逢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中学时代的一些场景仿佛发生在昨天,不期而至地出现在黑暗中我的视野里,挥之不去。当然,关于那座城市,那些人,还有那些事。宛如一阵风贴着我的脸颊吹了过去,永远地吹过去了。可是被风亲吻的感觉,就是回忆过去的感觉,就像炎热夏日里一片冰块贴在心脏的地方,无法被忽视。
如果那个城市必然要有一个名字才能让回忆顺畅地进行下去,不妨称之为“Y城”吧。我时常怀疑我在回忆过去的时候是加入了很多虚构的元素,好像自己在编织一个谎言,也许可以称之为一个故事,加入了几个必不可少的人,于是,那些似曾相识的时光,便如同春光灿烂的日子,和相互倾慕的恋人躺在柔软的草地上看蓝天白云,掺杂了浪漫和浮夸,产生酒精或是毒品作用下不真实的幻觉。首先从书店开始,在Y城,书店是随处可见的,而我开始回忆的时候,一本绿色的教辅书就像一片草叶漂浮在平静的水面上,草叶的不同寻常告诉我通过草叶能够打开一个怎样奇妙的世界,那个世界隐藏了我已经不能重现的少年时代,教辅书被放在深黄色的木质书架上,书架上一排看过去都是教辅书,高中的,初中的,小学的,遗憾的是没有大学的,因为Y城没有大学。我站在书架前,从那些教辅书一路打量过去,在墙角转了一个身,看见同样的书架靠了另一面墙,上面全是各种工具书,连康熙大辞典和牛津英汉词典都有,又沉又大,放在书架上十分醒目。紧挨工具书的是各种旧体小说,还有外国文学,四大名著就有七八种版本,那些装帧精美的经典小说好像摆设一般,落满了灰尘。这么多年过去了,书上落满灰尘一直让我印象深刻,旁边三三两两的人也像我一样随意而散漫地扫视书店里的书,偶尔才伸出手去从汗牛充栋的书里抽出一本,看完封面放回去了。
我走出书店,路过第二家书店,第三家书店,第四家书店,第五家书店,来到街道的转角处,这个地方离我们学校的大门大概是十分钟的路程,向左拐,便是我们中学的附属小学,中午的时候来接送孩子的家长拥塞在校门口张望,神情焦虑,几个小学生蹦蹦跳跳地走出来看见了他们各自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极不情愿地同他们的伙伴挥挥手,家长们看见自己的孩子总算轻松了许多,牵了孩子的手进了轿车,骑了电车,马达声响,扬长而去,留下颤颤巍巍的老头子或是老太太,不慌不忙地拉着孙子或是孙女缓步而行,居民小区就在旁边的巷子里。
还是回到书店上来,因为我经过一条河,那条河不仅水是黑色的,而且水面上泛出蓝色的光泽,在阳光下显得色彩斑斓,我一直以为城市里的河流都是鱼虾绝迹、垃圾漂浮,多年以后当我离开Y城流落到别的城市,才发现偶尔有的城市河流也有清澈透明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听说很多年前,土生土长于Y城的老人回忆说,小时候常在河里游泳,抓鱼,那时候的Y城就像民国时候很多城市一样冷清,一样干净,一样平和而没有浮华也没有恶丑。紧邻了河的一侧,是一个公园,公园的傍晚里常有成群结队的老头老太太放不知名的歌儿,跳不合拍的舞,公园里花树繁茂,竹石俱有,草坪还有鹅卵石铺就的几条人工小道以及木制的座椅,我站在天桥上看见霓虹闪烁,一阵清风吹来一座城市的喧嚣嘈杂,心里想着的是一个和我一般年少的女孩,正在向我走来。如果那个女孩一定要有一个名字让我自然而然地叙写关于我和她的一些事的话,不如她便是“君牧”了。君牧住在Y城的另一端,我们的学校分别被布置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端点,就像“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所形容的那样,具体地讲就是她在Y城的南面,而我在Y城的北面。之所以提到书店是因为我们常常在街心的一家书店里见面,用时下年轻人浪漫的说法,我们常常在那里约会。
那个书店大概是Y城最大的书店了,似乎在我的印象里那个书店也是有一个名字的,同“新华书店”一般响亮而体面的名字。同我们学校旁边那些星罗棋布见缝插针的书店不一样的是那个书店里几乎没有教辅书和工具书,多是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体面而华丽的书籍,当然也有医药农林科学卫生等不是十分光彩照人也算是朴实无华的书籍,不管怎么说,那里就是我们周末里最好的去处了。
我沿着那条河的另一侧走过一座天桥,大概又走了十分钟就到了街心花园,同所有大而无当的城市一样,Y城虽小,却也是五脏俱全。街心花园顾名思义处在Y城的中心地段,我觉得它像一个八卦阵,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连接八门的是古代宫廷式的建筑,金玉其外,雕梁画栋,建筑有两层,下层多是服装店,上层几乎也是服装店,店面与店面之间零零落落地是超市,银行,网吧,饭店,还有眼镜店,珠宝店,文具店,水果店,花店和书店,Y城所有的服装店基本上被放在街心花园以及街心花园延伸出去的八条街,而Y城给人印象深刻的次之就是服装店,各种男女老少山寨名牌还有量身定做手工缝制的服装店。八卦阵的中心有一方男女裸体缠绕的青铜雕塑,照例是有一个名字的,名字就叫“Y城之魂”。雕塑下方是大理石砌就的方台,方台被放在一个四五米见方的水池里,余下的布置就如同那个我之前路过的公园了,花树繁茂,竹石俱有,草坪还有鹅卵石铺就的几条人工小道以及木制的座椅,还有夜晚里不知疲倦地闪烁的霓虹。
穿过林立的服装店走入八条街之一的一条街(八条街极其相似,时常错当彼此)再走十分钟就能到达那个和新华书店差不多的书店。毋宁叫它图书馆吧,Y城自然也是有公立图书馆的,Y城图书馆和所有城市的图书馆一样大门紧闭,门可罗雀,没有人知道上书“X城公立图书馆”的高大雄伟的建筑里是否经史典籍充箱盈架,还是徒具虚名。而实际上,这家书店充当了图书馆的功用,还布置了免费的座椅供客人休息阅读之用。
君牧有意无意地在一堵一堵的书墙之间穿行,天气有些热了起来,因此她的鼻翼上沁出微小的汗珠,君牧穿了淡绿色的短T,淡蓝色的牛仔和粉白色的鞋子,头发松散地扎在她的小脑袋后面,显得极其清爽,她时不时地拿起一本书看完封面又放下,动作轻微到小心翼翼,尽量掩盖自己逐渐焦躁起来的心绪。一开始她本来是在很认真地读一本喜欢的小说,小说读到三分之一她皱了皱眉头觉得,应该来了,然后起身像我所预想的那样重复了我前一句话所描写的场景,继而略显失望地将那本小说读到了二分之一,再次重复了那样的场景,直到她读完了那本小说上所有的字才发现窗外的天色变得有些暗淡了。
我不知道那次我为什么失约,我完全忘了那个周末出现了怎样的意外。关于君牧在等待中度过了失望的一天是她后来告诉我的,而在我的记忆里,那样的事情压根就没有发生过。
我继续在热闹的街头游荡,似乎年少的情绪被某种迷乱点燃。
有一次我无意在一个角落里翻出一本记录青春的书来,那上面的热烈字句让少不更事的我初次觉察到胆怯,那是一种鬼鬼祟祟的担忧,仿佛光天化日之下被当场捉了现行的小偷,难堪而尴尬,甚至像生气或是发怒一般的面红耳赤,那些文字所幻化的画面如同欢快地纠缠起舞的两只细蛇,如梦如幻地摄住了人的心魄,是否便是墙头游走的美女蛇?当我把那些文字和图画记录进了我一尘不染的少年时代,当我的手再一次触碰到那本被诅咒了的书,心里充满了失落和恐惧,仿佛把自己放逐在一片昏暗而没有尽头的荒漠里,已经不能让君牧与我一同来一次鲁莽而冒险的奇幻之旅。我一次次地要放手,却一次次地欲罢不能,我犹犹豫豫地向着那条阴暗的隧道,渐行渐远,就在我几乎对那本书失去了趣味的时候,我再一次惊喜的发现了堆积在书架底层的画册还有摄影作品,图画的真实冲击了我的好奇,我发现我呼吸急促,扶着画册硬壳封面的手不住地颤抖。
女人的裸体和男人的裸体,玉润的乳房,绯红的双唇,和性相关的字眼,突然暴露出来,罂粟花和红玫瑰一同炸开,好像被子弹穿透的瞬间——手足无措,心慌意乱。
Y城的春天已经接近尾声了。
老房子、青石板的青苔的颜色又重了一些,在夏天开始的时候我常同君牧在向晚的夕阳里漫无目的地游荡。那几乎是我们回忆过去时唯一的遗憾,我们肩并肩从街心花园的八道门的任意一道走出去,走上一条街,走到街尽头,随意转身,向左或向右。最有意思的是沿着那条肮脏恶臭的河流往上走,上游的水会比下游的水看起来更有河水的模样,河道两旁有大理石的栏杆,大理石的路,路旁柳绿,随风摇摆,时常打在我们的脸上。君牧像个孩子,她还是一个孩子,多年以后我一直这么认为,君牧折下来柳条编成一个圈儿,她自己戴上了,然后又要我也戴上,这样子显得真的很傻,我拒绝了。一直往前走,我们大概走了半个小时,大概到了Y城的边上了,前面是一座山,一条公路盘山而上,延伸到更远的地方。我们就顺着那座山爬上去,在杂草纵生和山花烂漫里寻觅出路。
Y城多山,街心花园旁边就有一座小山,我隐约能够记得那座山叫“佛陀洞”,也许记忆稍有差错,不过真是莫名其妙的好名字,山南偏左有一泉,山南正面是一个广场,山北正面也是一个广场,山上林木蓊郁,有的树岁达百年,有的树是珍稀植物,那些老树和稀有树被保护起来,挂上白铁铭牌,从民国的风雨飘摇里一路走来,像一个老当益壮的犬儒,像一个得天独厚的天才。山上自南面的山脚搭建了大理石的阶梯,还有栈道一般的木制阶梯,一直延伸到山顶,再从山顶延伸到北面的山脚。这简直能够让Y城人民骄傲不已了,道路的旁边树立了历朝历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名人的雕像,Y城人民真是附庸风雅的榜样啊。山顶有一塔,塔小而精致,依旧是近代的建筑风格,雕梁画栋,涂山抹水。塔处在一片平整空地的中央,当街灯亮起来,山上也是灯火通明,老头子老太太们几乎充斥了Y城的每一个角落,此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山顶开演唱会,锣鼓喧天。
有一段时间我和君牧常在佛陀洞见面,我宁愿记忆是这样的。我们一同坐在山顶栏杆旁的木制座椅上,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聊天,一边听歌一边看天边的云彩。有一次我们手牵着手亲密无间地从山顶上沿着阶梯往下走,一个人突然拦住我们说,先生,你们要拍结婚的照片吗?君牧吓了一跳,我放肆地笑着,递给那个人一支烟,自己也点上,我说,老兄,能给我一张名片吗?我想好了再找你。迫使我不得不无可奈何地自己拆穿这个谎言的原因是君牧压根不会喝酒,而我也一点不会吸烟。无论男人女人在悲伤落寞的时候,想来一杯酒或是一支烟,会给人很大的安慰,酒精和尼古丁,在我们成年之后渐渐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生活日用品。
我想记忆一定在某个地方出现了差错,我一开始在某个平常不过的周末走出校园,迈开的都是平常不过的步子,我所到达的地方,看见的都是平常不过的风景,即使是那个天桥上的傍晚,也是极为平淡的日落月升,星星已经布满了整个天空,摇晃着,似乎要落下来了。Y城的夜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十分轻快爽朗的,于是苍茫夜色之中,关于那个叫君牧的女孩的事不可思议地扑面而来。像一场梦,一直持续到醒来的时刻;还是醒来了,便开始了另一个梦呢?可是Y城毕竟是真实的,真实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夏天,飞机草疯狂地生长着,在坟墓之间盘根交错,那些墓碑上的字在历经风吹雨打之后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墓碑上的人,大概就是生活在民国里的男女罢。现在他们的幻化成了生命旺盛的飞机草,他们的魂灵也许就依附在飞机草之上。夏天的晚上,天气十分燥热难当,大家都不敢到后山的树林里去躲避酷热。那是Y成最好的中学,中学坐南朝北,依山而建,山上埋葬的,听说在民国时候都是本校的学子,似乎在一场学生运动的事故里全部丧生,有家属收敛的尸骨,都魂归故土,没有家属收敛的尸骨,是师生们含泪掩埋在学校后山之上的,他们年纪轻轻,总算能够入土为安,校长亲自为他们撰写的碑刻,有一次一位老教师断断续续地给我们讲述了这个被历史尘封了不为人知的故事,在场的学生莫不听得哽咽失声,清明的时候,那些模糊的墓碑下点亮了暗淡的白蜡烛,没有人知道是谁点上的。
Y城的人民,大抵还是重情重义的,在Y城最南面的一座山上,埋葬了无数自民国以来为国捐躯的人,老人,孩子,青年,一排接着一排,那座山就叫“烈士山”,清明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上烈士山扫墓,在那些有字无字的墓碑下,点上一支白蜡烛,放上一朵纸制的白花。我记得烈士山的石阶特别陡,而且长,当我们登上山顶瞻仰烈士的时候都是气喘吁吁。青山有幸埋忠骨,一群懵懂无知的学生面对长眠地下为国死命的先烈,真的是庄严肃穆,连说一句话都显得小心翼翼地,怕搅扰了地下英烈们的亡魂。
这些关于山的回忆,交织着。而少年的我们又那么地热爱山上的风光,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爬山,我们爬上去的就是一座乱坟岗。然而我们嬉闹着,喊叫着,丝毫没有一点对于亡魂的愧疚。青春大抵无知无畏,常常被迫陷入一种热闹欣喜的大众情绪,我们太容易被感染了,快乐也像流行感冒,一个一个地传染着。
我一开始和君牧走上去的杂草丛生,山花烂漫的那座山,却是Y城所有山中给我留下的最美好的记忆。
我们愉快地往山上走,那时候桃花已经谢了半个月的光景,山桃有手指头那么大了。树叶尤其长得繁茂,好像蓑衣一般把树的枝干包裹得密不透风。茅草十分扎手,余下的不知名的草更是乱蓬蓬地生长,藤蔓也覆盖了裸露的土地,有的凌驾在草的头上,有的顺了树干爬到半空。君牧先于我找了一片柔和的草丛坐下来,我说你不怕有蛇吗?她惊叫着吓得跳起来一把抓住我肩膀的衣服,然后羞红了脸放开,极不自然地打了我一下。我们那时候,也就是十六七岁的年纪,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同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他们也许像成年人一样爱上了对方,可是他们没有办法像成年人一样表达彼此的爱意。远处有雉鸡的叫声,站在山上远望,Y城不像一个城市,反倒如同乡下的小镇。山上有一种不知名的花开得漫山遍野,清香,像极水仙,块茎,叶长而扁。君牧爱花,我用树枝给她挖了七八根,很久过去了她突然告诉我,那些花开得很好。我们都陆续离开了Y城,君牧将那些花种在一个墙角,在我们同时想起那些关于花的事情并提出一起回去看看时,那座房子都被拆迁了,莫说种在墙角的花还能像经年远去的时光一样灿烂开放。如果年少的回忆里也有遗憾的话,旧梦难续便是耿耿于怀的遗憾,一如那些只能回望却再也无法重现的悲喜。
些年之后我偶尔经过Y城,常常毫无来由地觉得有些悲伤。Y城已经比先前繁华了许多,早已不是偏安一隅的小城市,我曾经熟悉的街道和建筑,也被新近的城市规划拆除得七零八落,日渐稀少。就连我们学校的后山,也被机器的轰鸣削去了大半,几十年的老教学楼,说没了就没了,新建起来的教学楼转向西南,宏伟高大,听说国家财政部拨款上亿,当时我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正在喝水,喷了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朋友一头一脸,我们国家,连同Y城,总算是财大气粗了。
新校区建起来,只保留了一座民国时期的牌坊,到底没有忘本啊!
而Y 城东面的半数房屋,已经沦为废墟。我们想要怀念青春,只能在街心花园溜达十分钟,然后顺着八条街的其中一条一直走,走到那个新华书店差不多的书店的对面(书店已经倒闭),那里有一座山,山上有几家酒吧和KTV,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在半山买了杨梅勾兑的酒水,还有零食以及玩乐的工具,到山顶的亭子里用旧报纸铺开,点上蜡烛,一面喝酒聊天,一面缅怀青春。
当我们开始怀念过去,证明我们对于现实开始力不从心。像一个游方的孤客,已经饱尝了人世间的沧桑,我们太容易受到感染了,许多忧郁的情绪和快乐的微笑都是外界强加的。天涯海角,随遇而安,我们也时常过客一般在一座城市稍作停留,然后收拾行囊,去往更为遥远的地方。多年以来,只有Y城已经苍老的街道还能带给我一些温暖的回忆,然而在回忆里我们却时常摒弃了生活的难堪,保留了青春的美好。也许在走过了一段岁月或是一个地方,无法回去的我们只好按照自我的意愿通过想象去构建一个更为合理的故城,故人,和故事。在那座永远不会凋敝的城市里,同自己相爱的人一同迎接死亡的降临。
不会了,我同君牧走在沙滩上,看着我们为自己修建的大厦被风剥离——剥离到一粒粒的沙子吹到我的眼睛里。我泪流满面,只是,因为眼睛吹进了沙粒。君牧说:我走了,你一个人留在这里好吗?我说:你能够到哪里去呢?这就是我们的真实,你要到梦里面去吗?君牧说:这不是真实,这是梦,我要到现实里面去!
我睁开了眼,想到这个场景是在《盗梦空间》里出现的。
我已经不再信任我的记忆,仿佛遭受了欺骗,我所讲述的过去,好比一开始我所假想的那位穿了长衫剪了头发拿了书在青石板的街道上漫步的民国少年,只是某种暗示,抑或纯粹只是一个意象,像他的书,他的走。我在黄昏里走过Y城的街道,Y城只是一个意象,君牧只是一个意象,如同杂草纵生和山花烂漫。
作者:昆仑一刀
那是少年的时光,仿佛上个世纪,民国初年的事情了。也许是读了很多民国作家著作的缘故,我总觉得那些生活在国难家仇、社会动乱年代里的人有一种别样的悠闲。那样的悠闲,是一种心理上的恬淡和单纯,同鲁迅先生说的大发“田园乐”的浪漫文人是不一样的。几乎所有人,贩夫走卒,文人士子,乡绅官僚,一面以其绵薄之力忧国忧民,一面又自我沉浸在波澜不惊的小生活里,就算是严肃认真的鲁迅先生,也有忙里偷闲会心一笑的时候,这张不可多得的照片是在陈丹青的《荒废集》插图上看见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样的情景总是在我的脑海里漫不经心地浮现出来。一位穿了长衫,剪了头发的少年,拿了一本无论什么样的书(这书只是一个意象并非特指什么样的书),在青色地砖铺就的街道上时而沉思皱眉,时而点头微笑,缓缓地走着(这走也只是一个含混的动作,并非指向一个特定的地点或方向),阳光透过树叶星星点点地落在树的浓荫里,大约是在春末夏初的时节,街道两旁的人家的楼房里突然冒出了青白色的炊烟,兴许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光景了。
这样的假想简直就是在意识迷离的状态之下生成的幻象,好比凡人思念神仙的日子,同现实并没有什么刻意的指代和关联。
然而每逢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中学时代的一些场景仿佛发生在昨天,不期而至地出现在黑暗中我的视野里,挥之不去。当然,关于那座城市,那些人,还有那些事。宛如一阵风贴着我的脸颊吹了过去,永远地吹过去了。可是被风亲吻的感觉,就是回忆过去的感觉,就像炎热夏日里一片冰块贴在心脏的地方,无法被忽视。
如果那个城市必然要有一个名字才能让回忆顺畅地进行下去,不妨称之为“Y城”吧。我时常怀疑我在回忆过去的时候是加入了很多虚构的元素,好像自己在编织一个谎言,也许可以称之为一个故事,加入了几个必不可少的人,于是,那些似曾相识的时光,便如同春光灿烂的日子,和相互倾慕的恋人躺在柔软的草地上看蓝天白云,掺杂了浪漫和浮夸,产生酒精或是毒品作用下不真实的幻觉。首先从书店开始,在Y城,书店是随处可见的,而我开始回忆的时候,一本绿色的教辅书就像一片草叶漂浮在平静的水面上,草叶的不同寻常告诉我通过草叶能够打开一个怎样奇妙的世界,那个世界隐藏了我已经不能重现的少年时代,教辅书被放在深黄色的木质书架上,书架上一排看过去都是教辅书,高中的,初中的,小学的,遗憾的是没有大学的,因为Y城没有大学。我站在书架前,从那些教辅书一路打量过去,在墙角转了一个身,看见同样的书架靠了另一面墙,上面全是各种工具书,连康熙大辞典和牛津英汉词典都有,又沉又大,放在书架上十分醒目。紧挨工具书的是各种旧体小说,还有外国文学,四大名著就有七八种版本,那些装帧精美的经典小说好像摆设一般,落满了灰尘。这么多年过去了,书上落满灰尘一直让我印象深刻,旁边三三两两的人也像我一样随意而散漫地扫视书店里的书,偶尔才伸出手去从汗牛充栋的书里抽出一本,看完封面放回去了。
我走出书店,路过第二家书店,第三家书店,第四家书店,第五家书店,来到街道的转角处,这个地方离我们学校的大门大概是十分钟的路程,向左拐,便是我们中学的附属小学,中午的时候来接送孩子的家长拥塞在校门口张望,神情焦虑,几个小学生蹦蹦跳跳地走出来看见了他们各自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极不情愿地同他们的伙伴挥挥手,家长们看见自己的孩子总算轻松了许多,牵了孩子的手进了轿车,骑了电车,马达声响,扬长而去,留下颤颤巍巍的老头子或是老太太,不慌不忙地拉着孙子或是孙女缓步而行,居民小区就在旁边的巷子里。
还是回到书店上来,因为我经过一条河,那条河不仅水是黑色的,而且水面上泛出蓝色的光泽,在阳光下显得色彩斑斓,我一直以为城市里的河流都是鱼虾绝迹、垃圾漂浮,多年以后当我离开Y城流落到别的城市,才发现偶尔有的城市河流也有清澈透明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听说很多年前,土生土长于Y城的老人回忆说,小时候常在河里游泳,抓鱼,那时候的Y城就像民国时候很多城市一样冷清,一样干净,一样平和而没有浮华也没有恶丑。紧邻了河的一侧,是一个公园,公园的傍晚里常有成群结队的老头老太太放不知名的歌儿,跳不合拍的舞,公园里花树繁茂,竹石俱有,草坪还有鹅卵石铺就的几条人工小道以及木制的座椅,我站在天桥上看见霓虹闪烁,一阵清风吹来一座城市的喧嚣嘈杂,心里想着的是一个和我一般年少的女孩,正在向我走来。如果那个女孩一定要有一个名字让我自然而然地叙写关于我和她的一些事的话,不如她便是“君牧”了。君牧住在Y城的另一端,我们的学校分别被布置在一条直线上的两个端点,就像“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所形容的那样,具体地讲就是她在Y城的南面,而我在Y城的北面。之所以提到书店是因为我们常常在街心的一家书店里见面,用时下年轻人浪漫的说法,我们常常在那里约会。
那个书店大概是Y城最大的书店了,似乎在我的印象里那个书店也是有一个名字的,同“新华书店”一般响亮而体面的名字。同我们学校旁边那些星罗棋布见缝插针的书店不一样的是那个书店里几乎没有教辅书和工具书,多是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体面而华丽的书籍,当然也有医药农林科学卫生等不是十分光彩照人也算是朴实无华的书籍,不管怎么说,那里就是我们周末里最好的去处了。
我沿着那条河的另一侧走过一座天桥,大概又走了十分钟就到了街心花园,同所有大而无当的城市一样,Y城虽小,却也是五脏俱全。街心花园顾名思义处在Y城的中心地段,我觉得它像一个八卦阵,有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连接八门的是古代宫廷式的建筑,金玉其外,雕梁画栋,建筑有两层,下层多是服装店,上层几乎也是服装店,店面与店面之间零零落落地是超市,银行,网吧,饭店,还有眼镜店,珠宝店,文具店,水果店,花店和书店,Y城所有的服装店基本上被放在街心花园以及街心花园延伸出去的八条街,而Y城给人印象深刻的次之就是服装店,各种男女老少山寨名牌还有量身定做手工缝制的服装店。八卦阵的中心有一方男女裸体缠绕的青铜雕塑,照例是有一个名字的,名字就叫“Y城之魂”。雕塑下方是大理石砌就的方台,方台被放在一个四五米见方的水池里,余下的布置就如同那个我之前路过的公园了,花树繁茂,竹石俱有,草坪还有鹅卵石铺就的几条人工小道以及木制的座椅,还有夜晚里不知疲倦地闪烁的霓虹。
穿过林立的服装店走入八条街之一的一条街(八条街极其相似,时常错当彼此)再走十分钟就能到达那个和新华书店差不多的书店。毋宁叫它图书馆吧,Y城自然也是有公立图书馆的,Y城图书馆和所有城市的图书馆一样大门紧闭,门可罗雀,没有人知道上书“X城公立图书馆”的高大雄伟的建筑里是否经史典籍充箱盈架,还是徒具虚名。而实际上,这家书店充当了图书馆的功用,还布置了免费的座椅供客人休息阅读之用。
君牧有意无意地在一堵一堵的书墙之间穿行,天气有些热了起来,因此她的鼻翼上沁出微小的汗珠,君牧穿了淡绿色的短T,淡蓝色的牛仔和粉白色的鞋子,头发松散地扎在她的小脑袋后面,显得极其清爽,她时不时地拿起一本书看完封面又放下,动作轻微到小心翼翼,尽量掩盖自己逐渐焦躁起来的心绪。一开始她本来是在很认真地读一本喜欢的小说,小说读到三分之一她皱了皱眉头觉得,应该来了,然后起身像我所预想的那样重复了我前一句话所描写的场景,继而略显失望地将那本小说读到了二分之一,再次重复了那样的场景,直到她读完了那本小说上所有的字才发现窗外的天色变得有些暗淡了。
我不知道那次我为什么失约,我完全忘了那个周末出现了怎样的意外。关于君牧在等待中度过了失望的一天是她后来告诉我的,而在我的记忆里,那样的事情压根就没有发生过。
我继续在热闹的街头游荡,似乎年少的情绪被某种迷乱点燃。
有一次我无意在一个角落里翻出一本记录青春的书来,那上面的热烈字句让少不更事的我初次觉察到胆怯,那是一种鬼鬼祟祟的担忧,仿佛光天化日之下被当场捉了现行的小偷,难堪而尴尬,甚至像生气或是发怒一般的面红耳赤,那些文字所幻化的画面如同欢快地纠缠起舞的两只细蛇,如梦如幻地摄住了人的心魄,是否便是墙头游走的美女蛇?当我把那些文字和图画记录进了我一尘不染的少年时代,当我的手再一次触碰到那本被诅咒了的书,心里充满了失落和恐惧,仿佛把自己放逐在一片昏暗而没有尽头的荒漠里,已经不能让君牧与我一同来一次鲁莽而冒险的奇幻之旅。我一次次地要放手,却一次次地欲罢不能,我犹犹豫豫地向着那条阴暗的隧道,渐行渐远,就在我几乎对那本书失去了趣味的时候,我再一次惊喜的发现了堆积在书架底层的画册还有摄影作品,图画的真实冲击了我的好奇,我发现我呼吸急促,扶着画册硬壳封面的手不住地颤抖。
女人的裸体和男人的裸体,玉润的乳房,绯红的双唇,和性相关的字眼,突然暴露出来,罂粟花和红玫瑰一同炸开,好像被子弹穿透的瞬间——手足无措,心慌意乱。
Y城的春天已经接近尾声了。
老房子、青石板的青苔的颜色又重了一些,在夏天开始的时候我常同君牧在向晚的夕阳里漫无目的地游荡。那几乎是我们回忆过去时唯一的遗憾,我们肩并肩从街心花园的八道门的任意一道走出去,走上一条街,走到街尽头,随意转身,向左或向右。最有意思的是沿着那条肮脏恶臭的河流往上走,上游的水会比下游的水看起来更有河水的模样,河道两旁有大理石的栏杆,大理石的路,路旁柳绿,随风摇摆,时常打在我们的脸上。君牧像个孩子,她还是一个孩子,多年以后我一直这么认为,君牧折下来柳条编成一个圈儿,她自己戴上了,然后又要我也戴上,这样子显得真的很傻,我拒绝了。一直往前走,我们大概走了半个小时,大概到了Y城的边上了,前面是一座山,一条公路盘山而上,延伸到更远的地方。我们就顺着那座山爬上去,在杂草纵生和山花烂漫里寻觅出路。
Y城多山,街心花园旁边就有一座小山,我隐约能够记得那座山叫“佛陀洞”,也许记忆稍有差错,不过真是莫名其妙的好名字,山南偏左有一泉,山南正面是一个广场,山北正面也是一个广场,山上林木蓊郁,有的树岁达百年,有的树是珍稀植物,那些老树和稀有树被保护起来,挂上白铁铭牌,从民国的风雨飘摇里一路走来,像一个老当益壮的犬儒,像一个得天独厚的天才。山上自南面的山脚搭建了大理石的阶梯,还有栈道一般的木制阶梯,一直延伸到山顶,再从山顶延伸到北面的山脚。这简直能够让Y城人民骄傲不已了,道路的旁边树立了历朝历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名人的雕像,Y城人民真是附庸风雅的榜样啊。山顶有一塔,塔小而精致,依旧是近代的建筑风格,雕梁画栋,涂山抹水。塔处在一片平整空地的中央,当街灯亮起来,山上也是灯火通明,老头子老太太们几乎充斥了Y城的每一个角落,此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山顶开演唱会,锣鼓喧天。
有一段时间我和君牧常在佛陀洞见面,我宁愿记忆是这样的。我们一同坐在山顶栏杆旁的木制座椅上,一边喝着啤酒一边聊天,一边听歌一边看天边的云彩。有一次我们手牵着手亲密无间地从山顶上沿着阶梯往下走,一个人突然拦住我们说,先生,你们要拍结婚的照片吗?君牧吓了一跳,我放肆地笑着,递给那个人一支烟,自己也点上,我说,老兄,能给我一张名片吗?我想好了再找你。迫使我不得不无可奈何地自己拆穿这个谎言的原因是君牧压根不会喝酒,而我也一点不会吸烟。无论男人女人在悲伤落寞的时候,想来一杯酒或是一支烟,会给人很大的安慰,酒精和尼古丁,在我们成年之后渐渐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生活日用品。
我想记忆一定在某个地方出现了差错,我一开始在某个平常不过的周末走出校园,迈开的都是平常不过的步子,我所到达的地方,看见的都是平常不过的风景,即使是那个天桥上的傍晚,也是极为平淡的日落月升,星星已经布满了整个天空,摇晃着,似乎要落下来了。Y城的夜在我的印象里一直是十分轻快爽朗的,于是苍茫夜色之中,关于那个叫君牧的女孩的事不可思议地扑面而来。像一场梦,一直持续到醒来的时刻;还是醒来了,便开始了另一个梦呢?可是Y城毕竟是真实的,真实到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夏天,飞机草疯狂地生长着,在坟墓之间盘根交错,那些墓碑上的字在历经风吹雨打之后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墓碑上的人,大概就是生活在民国里的男女罢。现在他们的幻化成了生命旺盛的飞机草,他们的魂灵也许就依附在飞机草之上。夏天的晚上,天气十分燥热难当,大家都不敢到后山的树林里去躲避酷热。那是Y成最好的中学,中学坐南朝北,依山而建,山上埋葬的,听说在民国时候都是本校的学子,似乎在一场学生运动的事故里全部丧生,有家属收敛的尸骨,都魂归故土,没有家属收敛的尸骨,是师生们含泪掩埋在学校后山之上的,他们年纪轻轻,总算能够入土为安,校长亲自为他们撰写的碑刻,有一次一位老教师断断续续地给我们讲述了这个被历史尘封了不为人知的故事,在场的学生莫不听得哽咽失声,清明的时候,那些模糊的墓碑下点亮了暗淡的白蜡烛,没有人知道是谁点上的。
Y城的人民,大抵还是重情重义的,在Y城最南面的一座山上,埋葬了无数自民国以来为国捐躯的人,老人,孩子,青年,一排接着一排,那座山就叫“烈士山”,清明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上烈士山扫墓,在那些有字无字的墓碑下,点上一支白蜡烛,放上一朵纸制的白花。我记得烈士山的石阶特别陡,而且长,当我们登上山顶瞻仰烈士的时候都是气喘吁吁。青山有幸埋忠骨,一群懵懂无知的学生面对长眠地下为国死命的先烈,真的是庄严肃穆,连说一句话都显得小心翼翼地,怕搅扰了地下英烈们的亡魂。
这些关于山的回忆,交织着。而少年的我们又那么地热爱山上的风光,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爬山,我们爬上去的就是一座乱坟岗。然而我们嬉闹着,喊叫着,丝毫没有一点对于亡魂的愧疚。青春大抵无知无畏,常常被迫陷入一种热闹欣喜的大众情绪,我们太容易被感染了,快乐也像流行感冒,一个一个地传染着。
我一开始和君牧走上去的杂草丛生,山花烂漫的那座山,却是Y城所有山中给我留下的最美好的记忆。
我们愉快地往山上走,那时候桃花已经谢了半个月的光景,山桃有手指头那么大了。树叶尤其长得繁茂,好像蓑衣一般把树的枝干包裹得密不透风。茅草十分扎手,余下的不知名的草更是乱蓬蓬地生长,藤蔓也覆盖了裸露的土地,有的凌驾在草的头上,有的顺了树干爬到半空。君牧先于我找了一片柔和的草丛坐下来,我说你不怕有蛇吗?她惊叫着吓得跳起来一把抓住我肩膀的衣服,然后羞红了脸放开,极不自然地打了我一下。我们那时候,也就是十六七岁的年纪,一个十六七岁的女孩同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他们也许像成年人一样爱上了对方,可是他们没有办法像成年人一样表达彼此的爱意。远处有雉鸡的叫声,站在山上远望,Y城不像一个城市,反倒如同乡下的小镇。山上有一种不知名的花开得漫山遍野,清香,像极水仙,块茎,叶长而扁。君牧爱花,我用树枝给她挖了七八根,很久过去了她突然告诉我,那些花开得很好。我们都陆续离开了Y城,君牧将那些花种在一个墙角,在我们同时想起那些关于花的事情并提出一起回去看看时,那座房子都被拆迁了,莫说种在墙角的花还能像经年远去的时光一样灿烂开放。如果年少的回忆里也有遗憾的话,旧梦难续便是耿耿于怀的遗憾,一如那些只能回望却再也无法重现的悲喜。
些年之后我偶尔经过Y城,常常毫无来由地觉得有些悲伤。Y城已经比先前繁华了许多,早已不是偏安一隅的小城市,我曾经熟悉的街道和建筑,也被新近的城市规划拆除得七零八落,日渐稀少。就连我们学校的后山,也被机器的轰鸣削去了大半,几十年的老教学楼,说没了就没了,新建起来的教学楼转向西南,宏伟高大,听说国家财政部拨款上亿,当时我听到这个数字的时候正在喝水,喷了告诉我这个消息的朋友一头一脸,我们国家,连同Y城,总算是财大气粗了。
新校区建起来,只保留了一座民国时期的牌坊,到底没有忘本啊!
而Y 城东面的半数房屋,已经沦为废墟。我们想要怀念青春,只能在街心花园溜达十分钟,然后顺着八条街的其中一条一直走,走到那个新华书店差不多的书店的对面(书店已经倒闭),那里有一座山,山上有几家酒吧和KTV,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在半山买了杨梅勾兑的酒水,还有零食以及玩乐的工具,到山顶的亭子里用旧报纸铺开,点上蜡烛,一面喝酒聊天,一面缅怀青春。
当我们开始怀念过去,证明我们对于现实开始力不从心。像一个游方的孤客,已经饱尝了人世间的沧桑,我们太容易受到感染了,许多忧郁的情绪和快乐的微笑都是外界强加的。天涯海角,随遇而安,我们也时常过客一般在一座城市稍作停留,然后收拾行囊,去往更为遥远的地方。多年以来,只有Y城已经苍老的街道还能带给我一些温暖的回忆,然而在回忆里我们却时常摒弃了生活的难堪,保留了青春的美好。也许在走过了一段岁月或是一个地方,无法回去的我们只好按照自我的意愿通过想象去构建一个更为合理的故城,故人,和故事。在那座永远不会凋敝的城市里,同自己相爱的人一同迎接死亡的降临。
不会了,我同君牧走在沙滩上,看着我们为自己修建的大厦被风剥离——剥离到一粒粒的沙子吹到我的眼睛里。我泪流满面,只是,因为眼睛吹进了沙粒。君牧说:我走了,你一个人留在这里好吗?我说:你能够到哪里去呢?这就是我们的真实,你要到梦里面去吗?君牧说:这不是真实,这是梦,我要到现实里面去!
我睁开了眼,想到这个场景是在《盗梦空间》里出现的。
我已经不再信任我的记忆,仿佛遭受了欺骗,我所讲述的过去,好比一开始我所假想的那位穿了长衫剪了头发拿了书在青石板的街道上漫步的民国少年,只是某种暗示,抑或纯粹只是一个意象,像他的书,他的走。我在黄昏里走过Y城的街道,Y城只是一个意象,君牧只是一个意象,如同杂草纵生和山花烂漫。
作者:昆仑一刀
发表评论
本站为防止低俗内容出现,用户的评论需要经本站审核才能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