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是什么?有人说儿童文学是“为未来打底的文学”。还有人把儿童文学作家比喻为“点灯的人”,他们用真、善、美的光点亮孩子的心灵。不管如何比拟,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儿童文学是孩子们童年时期最早接触到的文学。人生的一切都是从童年开始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品质和格调,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
因为儿童文学如此影响深远,为儿童写作的人,首先得有爱心,因此儿童文学又叫“爱的文学”。他不仅要爱孩子,还应该热爱生活。他的作品,不只需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更应该有饱满的热情和感染力。这种热情和感染力,并不是说他应该写一个热力四射的故事,不是说每一个故事都要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告诉孩子“从此以后他们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了。”而是哪怕一个忧伤甚至残酷的故事,都不要让孩子丧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的信心。我认为这一点对儿童文学作家来说至关重要,甚至比他的艺术技巧更加重要。这也是儿童文学作家的难题。虽然写作应该是没有禁忌的,但儿童文学作家在处理某些题材的时候,不能只写出自己的激愤或者写出生活的真实,还需要有所选择,甚至需要一点善意的谎言。比如写童年的创伤,甚至孩子的被遗弃感,在张爱玲的笔下,可以写出一个变态的母亲曹七巧,但儿童文学作家就不应该这样。台湾儿童文学泰斗林良先生曾说,为儿童写诗必须照顾到三个条件:第一要符合诗的本质,第二要适合儿童欣赏,第三要关心作品对儿童的影响。
他还举了一首诗为例:
半夜,
爸爸打牌回来了。
妈妈又哭又闹。
后来爸爸答应跪算盘,
妈妈才安静下来。
爸爸,爸爸,
妈妈叫你跪到天亮,
你的膝盖受得了吗?
他认为这首诗虽然以儿童的口吻写下来,目的是让某些家长反省,但是家长的形象被丑化了,“很显然容易伤害儿童敬爱父母的情操。”林良先生谈的虽然是童诗,但适合所有儿童文学。我自己曾有一篇童话《驴家族》,写的就是孩子对父母之爱的怀疑,但最终我让亲情和爱完成了救赎。在儿童小说《珍珠》里,我最终让原本对父母和奶奶充满恨意的阳子,接受并原谅了自己的父母和家人。我想让孩子明白成长总是离不开痛苦的,而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今天的孩子看上去物质富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其实他们的童年并不真正快乐。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诚信危机都会影响到儿童,有不少孩子还会遭遇到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营养餐不能真正营养到孩子的问题,都令人揪心。孩子是弱小的,他们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儿童文学作家也有责任替他们呼吁。因此,我近年除了写作之外,还写了多篇建议或提案,比如《孩子的权利》《梦想怎能填平沟壑》《生命高于一百分》等等,都涉及到留守儿童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哪怕呼吁的声音是微弱的,但它代表了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立场,也是一个关爱儿童的成年人应尽的责任。
除了有爱心之外,坚持文学的自觉,更应该是一个作家的本分。文学是高品质的创造活动,是用平凡的语言文字去创造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世界。正如英国作家康拉德所说:“艺术是一种企求,想要从这个世界上的形、色、光、影之中,从事物的种种现象和生活的种种实况之中,发现它们各自主要的东西,持久而根本的东西——它们那惟一能够传神能叫人一看便信的特色——它们的真髓。”要达到这样一种企求,一个作家“必须力求达到雕塑的造型,达到绘画的色彩,达到最高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所能激发联想的魔力。也只有坚决彻底地致力于形式和内容的融为一体,只有毫不懈怠、永不气馁地注意辞句的结构和音调,才能接近造型、色彩之美,才可以迫使千百年来被人随意滥用,以致棱角磨尽、面目全非的老词旧字,暂时在平庸的字面上闪现一下神奇联想的光辉。”每一个作家之所以沉迷写作,之所以在漫漫长夜的寂寞之后,捧读自己终于写成的作品脸上泛起微笑,正是因为这创造活动是如此迷人,如此富于挑战。文学的颠峰永远止境,或许耗尽一辈子的心力也无法企及。但这也是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
近十年来,中国儿童文学进入了黄金时代。我们这一代作家都有幸赶上了这个时代。所谓黄金时代,不是指作家作品众多,而是指市场需求巨大。由于党和政府对于儿童文学的不断扶持,也由于中国中产阶级开始形成,社会和家庭对于儿童阅读越来越重视,在大众出版不断萎缩的当下,少儿文学版块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一直被人当作小儿科的中国儿童文学,在图书市场上独领风骚,儿童文学作家的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因为市场需求巨大,童书出版资源有限,于是,许多作家往往在市场的裏挟下,把原本一本书的材料,注水发泡成几本书;把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一本书发展成一套书。这样的写作除了给出版社和作家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在文学的探索和创新上实在乏善可陈。有些作品作家只是凭技术在写作,随意编造故事,缺乏真情实感。正如习近平总书在文艺座谈会上所说:“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文艺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没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如何能让人动心呢?给儿童的文学,尤其需要作家投入更多的个人情感和人生体验、需要作家更潜心的艺术经营,将童年性与文学性融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们在享受阅读快乐、得到真善美的启迪的同时,拓展心灵的空间,学会自己去发现生活的美、领略到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我们每位作家在最初写作的时候,也许创作技巧稚嫩,却有着真实的生活积累和真挚的人文情怀,正是这一份真诚让作品散发出光芒。一个为孩子写作的人,应该永远不忘初心,用真诚美好的作品,守护纯真的童年。用精心打磨的作品,丰富儿童文学的艺术殿堂。
作者:汤素兰
因为儿童文学如此影响深远,为儿童写作的人,首先得有爱心,因此儿童文学又叫“爱的文学”。他不仅要爱孩子,还应该热爱生活。他的作品,不只需要有高超的艺术技巧,更应该有饱满的热情和感染力。这种热情和感染力,并不是说他应该写一个热力四射的故事,不是说每一个故事都要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告诉孩子“从此以后他们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了。”而是哪怕一个忧伤甚至残酷的故事,都不要让孩子丧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的信心。我认为这一点对儿童文学作家来说至关重要,甚至比他的艺术技巧更加重要。这也是儿童文学作家的难题。虽然写作应该是没有禁忌的,但儿童文学作家在处理某些题材的时候,不能只写出自己的激愤或者写出生活的真实,还需要有所选择,甚至需要一点善意的谎言。比如写童年的创伤,甚至孩子的被遗弃感,在张爱玲的笔下,可以写出一个变态的母亲曹七巧,但儿童文学作家就不应该这样。台湾儿童文学泰斗林良先生曾说,为儿童写诗必须照顾到三个条件:第一要符合诗的本质,第二要适合儿童欣赏,第三要关心作品对儿童的影响。
他还举了一首诗为例:
半夜,
爸爸打牌回来了。
妈妈又哭又闹。
后来爸爸答应跪算盘,
妈妈才安静下来。
爸爸,爸爸,
妈妈叫你跪到天亮,
你的膝盖受得了吗?
他认为这首诗虽然以儿童的口吻写下来,目的是让某些家长反省,但是家长的形象被丑化了,“很显然容易伤害儿童敬爱父母的情操。”林良先生谈的虽然是童诗,但适合所有儿童文学。我自己曾有一篇童话《驴家族》,写的就是孩子对父母之爱的怀疑,但最终我让亲情和爱完成了救赎。在儿童小说《珍珠》里,我最终让原本对父母和奶奶充满恨意的阳子,接受并原谅了自己的父母和家人。我想让孩子明白成长总是离不开痛苦的,而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今天的孩子看上去物质富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其实他们的童年并不真正快乐。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诚信危机都会影响到儿童,有不少孩子还会遭遇到家庭暴力、校园暴力。繁重的课业负担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问题、营养餐不能真正营养到孩子的问题,都令人揪心。孩子是弱小的,他们无法发出自己的声音。儿童文学作家也有责任替他们呼吁。因此,我近年除了写作之外,还写了多篇建议或提案,比如《孩子的权利》《梦想怎能填平沟壑》《生命高于一百分》等等,都涉及到留守儿童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哪怕呼吁的声音是微弱的,但它代表了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立场,也是一个关爱儿童的成年人应尽的责任。
除了有爱心之外,坚持文学的自觉,更应该是一个作家的本分。文学是高品质的创造活动,是用平凡的语言文字去创造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世界。正如英国作家康拉德所说:“艺术是一种企求,想要从这个世界上的形、色、光、影之中,从事物的种种现象和生活的种种实况之中,发现它们各自主要的东西,持久而根本的东西——它们那惟一能够传神能叫人一看便信的特色——它们的真髓。”要达到这样一种企求,一个作家“必须力求达到雕塑的造型,达到绘画的色彩,达到最高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所能激发联想的魔力。也只有坚决彻底地致力于形式和内容的融为一体,只有毫不懈怠、永不气馁地注意辞句的结构和音调,才能接近造型、色彩之美,才可以迫使千百年来被人随意滥用,以致棱角磨尽、面目全非的老词旧字,暂时在平庸的字面上闪现一下神奇联想的光辉。”每一个作家之所以沉迷写作,之所以在漫漫长夜的寂寞之后,捧读自己终于写成的作品脸上泛起微笑,正是因为这创造活动是如此迷人,如此富于挑战。文学的颠峰永远止境,或许耗尽一辈子的心力也无法企及。但这也是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
近十年来,中国儿童文学进入了黄金时代。我们这一代作家都有幸赶上了这个时代。所谓黄金时代,不是指作家作品众多,而是指市场需求巨大。由于党和政府对于儿童文学的不断扶持,也由于中国中产阶级开始形成,社会和家庭对于儿童阅读越来越重视,在大众出版不断萎缩的当下,少儿文学版块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一直被人当作小儿科的中国儿童文学,在图书市场上独领风骚,儿童文学作家的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因为市场需求巨大,童书出版资源有限,于是,许多作家往往在市场的裏挟下,把原本一本书的材料,注水发泡成几本书;把在市场上取得成功的一本书发展成一套书。这样的写作除了给出版社和作家带来丰厚的经济回报,在文学的探索和创新上实在乏善可陈。有些作品作家只是凭技术在写作,随意编造故事,缺乏真情实感。正如习近平总书在文艺座谈会上所说:“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文艺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没有真情实感的作品,如何能让人动心呢?给儿童的文学,尤其需要作家投入更多的个人情感和人生体验、需要作家更潜心的艺术经营,将童年性与文学性融合起来,才能让孩子们在享受阅读快乐、得到真善美的启迪的同时,拓展心灵的空间,学会自己去发现生活的美、领略到中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我们每位作家在最初写作的时候,也许创作技巧稚嫩,却有着真实的生活积累和真挚的人文情怀,正是这一份真诚让作品散发出光芒。一个为孩子写作的人,应该永远不忘初心,用真诚美好的作品,守护纯真的童年。用精心打磨的作品,丰富儿童文学的艺术殿堂。
作者:汤素兰
发表评论
本站为防止低俗内容出现,用户的评论需要经本站审核才能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