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文字是用手写在纸笺上的沁着幽香的文字。
很久没有亲手握笔在纸张本本上中规中矩地写字了,所以说到我曾经钟爱的文字,内心总有一种难言的惶惑歉疚和久违的温暖怀念。
自添置电脑以来,一直是在冰凉的屏幕前敲击着键盘,胡乱地记下些零碎的思维和散乱的词句,有时也在备课本上和课本的边角涂鸦几页几行生疏冰凉的文字,但那是职业使然。就是在现在我也是坐在电脑前记下这些感受。这种难改的陋习让我忐忑不安地持续至今,时时让我产生一种遥远的怀念和数典忘祖的背叛。
师范读书时最有乐趣的事情就是钻图书馆。学校的图书馆也就成了那个物质和精神双重饥馑的年代青年学子业余时段聚焦的乐园。总记得每天下午上第三节课,大家最焦虑的一件事就是担心老师拖堂抢不到图书馆的座位,有的人甚至为争抢座位还动过干戈。那时家里没有银子买书,书店里也没什么好书和杂志,进了图书馆后便饥不择食地拿着别人挑剩的报纸杂志读,散文、诗歌、小说、评论、哲人慧语等等,遇到有用的或感兴趣的就一丝不苟地摘抄。有时没抢到座位就呆坐在教室里摘抄词典,前前后后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摘抄了了十余本,一有时间就顺手拿出来默读凝思。看着这些沁着墨香的一笔一划亲手写就的温暖的文字,犹如新生的婴儿,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这些温暖的文字保留至今。那一段业余时间,我们没有蹉跎。
蜡笔钢板油墨板刷,腕酸指麻头晕眼花。这些陌生的词汇和远去的记忆,如今已不为青少年们所知晓了,但上了点岁数的与文教文墨打交道的人都有着鲜活的记忆。
是的,这是指刻写手印。
相信每一个走过那段岁月的教书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昏暗的灯光下,伏案运腕;近视的镜片后,目光如炬;冰凉的蜡纸上,文字成排;漆黑的滚筒下,资料试卷诞生。渍着未干的墨迹,沁着幽幽的墨香,一行行峻峭的文字温暖着求知学子的心灵,一排排娟秀的数字符号标示着一代教书人的心路历程。文字的温度,让他们浸润其中,乐此不疲,深深留恋。
文字的温度不仅弥漫在书写的手心指间,更氤氲在握笔人的心灵,流淌在写字人的血液。温暖的文字是一段无言岁月的深刻记忆,是一首时代交响中的特殊音符,更是历史长河中的文明翡翠珠宝。《诗经·将仲子》里爱情的羞涩和甜蜜,《离骚》篇中爱国的情怀和不屈的气节,太白笔下狂放的傲骨和潇洒的豪情,东坡词里豁达的气度和悲壮的人生,放翁诗《示儿》中深沉的遗憾和滚烫的忠告,鲁迅赠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条幅上惺惺相惜的炙热,无不使人深深沉吟,缱绻遐思。这些优美的文字和汉字排列组合成的灿烂华章,都是我们的先人亲手在坚硬的竹简和黄巻上青灯下写就的。那是一个只靠心灵的吐纳来运笔和靠手腕的抖动来张扬的时代,文字的温度不仅温暖了亲人朋友的心灵,也温暖了一个时代的脉搏,温暖了世人的灵魂。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南宋诗人陆游一首《钗凤头·红酥手》让后世无数爱恨情长的痴男怨女唏嘘不已。在那个兵荒马乱洛阳纸贵的特殊年代,书信是亲友沟通最畅达最珍贵的方式,即便是近现代,亲朋密友间的书信往来也是不可替代的媒介。如今,纵使是平常百姓之间的普通信札,如果我们有幸能从家中搬出一两匝哪怕搜出一两封,我想,我们的心头也会涌动一股温馨的暖流,荡起一阵和煦的春风。我敢打赌,如今有哪位小伙或姑娘拥有一两封他(她)心爱的人儿亲笔写给他(她)的有温度的初恋情书,他们一定会视为珍宝,永久珍藏。
书信交流不仅仅是汇报柴米油盐这些日常琐事的沟渠,也不仅仅是嘘寒问暖报平安的管道,而是一个时代或最响亮的呐喊,或最卑微的呻吟——她倾吐苦衷,分享甘甜;她表白爱情,构筑友情;她澄清是非,化解宿怨;她书写性灵,宣示立场。黄金万两不足贵,家书一纸抵万金。书信的字里行间,是友人的肺腑,情人的心跳,同僚的祝福,亲人的笑靥。每一封信笺,浓墨飘香;每一个字迹,温情绵绵。
前不久发现的一封鲁迅先生致陶亢德的200余字的书信手稿,在嘉德秋拍会上拍出了650余万元的天价,不仅是因其为名人信札,也不仅是因其唤起那个时代深藏已久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这纸反映一段尘封已久的文苑轶事的信札,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生命的一截轨迹,是一个心灵与另一个心灵的对话,当然还有先生那别具特色的文字遗留的温度。
可是如今,又该到哪里去寻找书信的倩影呢?手握笔管,飞洒成文,鸿雁传书的又有几人呢?
伟大的互联网早已把邮件传书的空间挤压得形销骨立、奄奄一息,精巧别致的邮花也自惭形秽,羞怯地隐身于时空的罅隙成为集邮爱好者的收藏,有温度文字庶几成为快节奏车轮下的木乃伊,人们勉强能在尘封的旧档和书画家的墨宝题款中依稀重温那些渐行渐远的精神魂魄和袅袅余温。炙热鲜活的文字在我们的心中慢慢死去,文字的温度被科技带来的的便利冷却到了冰点。
是的,这是令人欣喜而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
键盘已经给我们的文案提供了便捷的快餐,宽带网线和wifi已经为我们搭好了穿越时空的高架桥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感知文字温度的神经就该麻木。记得前不久一位欧游回来的朋友跟我聊起西方都市的街市。在俄罗斯、西班牙这些国家,街道上的道路店面门牌大都用本国文字标识而很少只用英文,他们不盲从,不趋时,但也不排外。西方人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情有独钟,不仅应给时下某些一味崇洋的人一些启示,而且给我们的高层决策者和底下执行者们应有的反思。
不是吗?对电脑现的过份依赖,现在已然让许多青少年连一些次常用乃至常用的汉字都不会写了。面对不容乐观的现实,CCTV科教频道今夏刮起的席卷全国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旋风所诠释的深意和明年高考部分省市大动作的改革方案出台所发出的信号,不能不让我们觉醒。英语的用途无可辩驳,但汉字的温度不容使之冰凉,汉语的魅力和光芒不仅应该绽放在无形的互联网世界,也应该绽放在油墨纸香的有形家园!
但愿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字的温度不再因为时代车轮的碾压而烟消云散,有温度的文字不至成为感叹逝去岁月的挽歌!
原创作者:
很久没有亲手握笔在纸张本本上中规中矩地写字了,所以说到我曾经钟爱的文字,内心总有一种难言的惶惑歉疚和久违的温暖怀念。
自添置电脑以来,一直是在冰凉的屏幕前敲击着键盘,胡乱地记下些零碎的思维和散乱的词句,有时也在备课本上和课本的边角涂鸦几页几行生疏冰凉的文字,但那是职业使然。就是在现在我也是坐在电脑前记下这些感受。这种难改的陋习让我忐忑不安地持续至今,时时让我产生一种遥远的怀念和数典忘祖的背叛。
师范读书时最有乐趣的事情就是钻图书馆。学校的图书馆也就成了那个物质和精神双重饥馑的年代青年学子业余时段聚焦的乐园。总记得每天下午上第三节课,大家最焦虑的一件事就是担心老师拖堂抢不到图书馆的座位,有的人甚至为争抢座位还动过干戈。那时家里没有银子买书,书店里也没什么好书和杂志,进了图书馆后便饥不择食地拿着别人挑剩的报纸杂志读,散文、诗歌、小说、评论、哲人慧语等等,遇到有用的或感兴趣的就一丝不苟地摘抄。有时没抢到座位就呆坐在教室里摘抄词典,前前后后密密麻麻的读书笔记摘抄了了十余本,一有时间就顺手拿出来默读凝思。看着这些沁着墨香的一笔一划亲手写就的温暖的文字,犹如新生的婴儿,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这些温暖的文字保留至今。那一段业余时间,我们没有蹉跎。
蜡笔钢板油墨板刷,腕酸指麻头晕眼花。这些陌生的词汇和远去的记忆,如今已不为青少年们所知晓了,但上了点岁数的与文教文墨打交道的人都有着鲜活的记忆。
是的,这是指刻写手印。
相信每一个走过那段岁月的教书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昏暗的灯光下,伏案运腕;近视的镜片后,目光如炬;冰凉的蜡纸上,文字成排;漆黑的滚筒下,资料试卷诞生。渍着未干的墨迹,沁着幽幽的墨香,一行行峻峭的文字温暖着求知学子的心灵,一排排娟秀的数字符号标示着一代教书人的心路历程。文字的温度,让他们浸润其中,乐此不疲,深深留恋。
文字的温度不仅弥漫在书写的手心指间,更氤氲在握笔人的心灵,流淌在写字人的血液。温暖的文字是一段无言岁月的深刻记忆,是一首时代交响中的特殊音符,更是历史长河中的文明翡翠珠宝。《诗经·将仲子》里爱情的羞涩和甜蜜,《离骚》篇中爱国的情怀和不屈的气节,太白笔下狂放的傲骨和潇洒的豪情,东坡词里豁达的气度和悲壮的人生,放翁诗《示儿》中深沉的遗憾和滚烫的忠告,鲁迅赠瞿秋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条幅上惺惺相惜的炙热,无不使人深深沉吟,缱绻遐思。这些优美的文字和汉字排列组合成的灿烂华章,都是我们的先人亲手在坚硬的竹简和黄巻上青灯下写就的。那是一个只靠心灵的吐纳来运笔和靠手腕的抖动来张扬的时代,文字的温度不仅温暖了亲人朋友的心灵,也温暖了一个时代的脉搏,温暖了世人的灵魂。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南宋诗人陆游一首《钗凤头·红酥手》让后世无数爱恨情长的痴男怨女唏嘘不已。在那个兵荒马乱洛阳纸贵的特殊年代,书信是亲友沟通最畅达最珍贵的方式,即便是近现代,亲朋密友间的书信往来也是不可替代的媒介。如今,纵使是平常百姓之间的普通信札,如果我们有幸能从家中搬出一两匝哪怕搜出一两封,我想,我们的心头也会涌动一股温馨的暖流,荡起一阵和煦的春风。我敢打赌,如今有哪位小伙或姑娘拥有一两封他(她)心爱的人儿亲笔写给他(她)的有温度的初恋情书,他们一定会视为珍宝,永久珍藏。
书信交流不仅仅是汇报柴米油盐这些日常琐事的沟渠,也不仅仅是嘘寒问暖报平安的管道,而是一个时代或最响亮的呐喊,或最卑微的呻吟——她倾吐苦衷,分享甘甜;她表白爱情,构筑友情;她澄清是非,化解宿怨;她书写性灵,宣示立场。黄金万两不足贵,家书一纸抵万金。书信的字里行间,是友人的肺腑,情人的心跳,同僚的祝福,亲人的笑靥。每一封信笺,浓墨飘香;每一个字迹,温情绵绵。
前不久发现的一封鲁迅先生致陶亢德的200余字的书信手稿,在嘉德秋拍会上拍出了650余万元的天价,不仅是因其为名人信札,也不仅是因其唤起那个时代深藏已久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这纸反映一段尘封已久的文苑轶事的信札,是一个特立独行的生命的一截轨迹,是一个心灵与另一个心灵的对话,当然还有先生那别具特色的文字遗留的温度。
可是如今,又该到哪里去寻找书信的倩影呢?手握笔管,飞洒成文,鸿雁传书的又有几人呢?
伟大的互联网早已把邮件传书的空间挤压得形销骨立、奄奄一息,精巧别致的邮花也自惭形秽,羞怯地隐身于时空的罅隙成为集邮爱好者的收藏,有温度文字庶几成为快节奏车轮下的木乃伊,人们勉强能在尘封的旧档和书画家的墨宝题款中依稀重温那些渐行渐远的精神魂魄和袅袅余温。炙热鲜活的文字在我们的心中慢慢死去,文字的温度被科技带来的的便利冷却到了冰点。
是的,这是令人欣喜而不可逆转的历史必然。
键盘已经给我们的文案提供了便捷的快餐,宽带网线和wifi已经为我们搭好了穿越时空的高架桥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感知文字温度的神经就该麻木。记得前不久一位欧游回来的朋友跟我聊起西方都市的街市。在俄罗斯、西班牙这些国家,街道上的道路店面门牌大都用本国文字标识而很少只用英文,他们不盲从,不趋时,但也不排外。西方人对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情有独钟,不仅应给时下某些一味崇洋的人一些启示,而且给我们的高层决策者和底下执行者们应有的反思。
不是吗?对电脑现的过份依赖,现在已然让许多青少年连一些次常用乃至常用的汉字都不会写了。面对不容乐观的现实,CCTV科教频道今夏刮起的席卷全国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旋风所诠释的深意和明年高考部分省市大动作的改革方案出台所发出的信号,不能不让我们觉醒。英语的用途无可辩驳,但汉字的温度不容使之冰凉,汉语的魅力和光芒不仅应该绽放在无形的互联网世界,也应该绽放在油墨纸香的有形家园!
但愿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文字的温度不再因为时代车轮的碾压而烟消云散,有温度的文字不至成为感叹逝去岁月的挽歌!
原创作者:
发表评论
本站为防止低俗内容出现,用户的评论需要经本站审核才能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