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走了也就走了。有些人,离开了却总有人盼着他回来。电影史上百名最伟大的演员,奥斯卡最佳导演梅尔•吉布森(MelGibson),就是万众瞩目和翘首以待的后者。他执导的电影常与争议性的历史话题有关,比如著名的《耶稣受难记》。他本人一度的反犹言论,导致声名狼藉,基本招到了犹太人掌权的好莱坞“封杀”,并让他远离主流电影界长达十年之久。
如今,这位生在美国、长在澳洲、红遍全球的梅尔•吉布森带着《血战钢锯岭》,再次用才华征服世界,突破好莱坞的“封杀”,强势回归主流。本片并没有好莱坞大公司的参与,主要演员大部分也不是美国人(除个别之外),整部戏都选择在澳洲拍摄。此次,吉布森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美国人一片叫好,日本人无话可说,中国人拥抱欢迎。
首先这是一部史诗战争片,自然少不了枪林弹雨、遍地横尸,和个别血腥恐怖的镜头。擅长战争史诗片的吉布森,必然会将历史场景尽可能地还原到极致。其次信仰是本片的核心,倘若这不是一个TrueStory,相信绝大部分人觉得尽在瞎扯,估计编剧也编不下去。除此以外,没有坚定信仰的人,是无法理解主人公多斯如同「阿甘式」傻子般的笃定,甚至会觉得这是一部传教片。
电影《血战钢锯岭》中文预告片
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广电总局,只删除不到30秒的片源,让这部带着浓烈宗教信仰色彩的电影顺利进入中国。道理其实很简单,在他们眼里,这是一部抗日神剧,他们看不到信仰次序。信仰在他们心中,虽有冲突,但基本可控(不久前大范围的拆十字架运动,便是一个不为大众所知的事实)。这很符合社会主义强国的特色。抗日爱国,永远大于信仰救赎。
还有一部分人可能会误认为非常虔诚的主人公DesmondDoss(戴斯蒙德•道斯)的信仰是基督教,其实并不是。Doss的信仰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dayAdventistChurch)」,并非正统的基督信仰。非信徒们不要看到一个教会前面带有「基督」两个字,就认为是基督教。在美国还有很多异端的名字里都包含「基督」,比如「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TheChurchofJesusChristofLatter-daySaints)(俗称摩门教)」。正统的基督信仰,对教派的认知是非常严肃和对教义的宣告是格外严谨的。
对于非宗教信仰的群体,无须知道各宗教以及教派之间教义的差异性,只需知道电影里的这个信仰背景即可。任何信仰都值得尊重,我们需要用宽广的胸怀去看待世间万物。即使信仰立场不同,并不妨碍大家观看电影,以及给人带去的思考和启迪。就如同热衷信仰的吉布森导演(美籍爱尔兰裔澳洲人),是一个狂热彪悍的天主教徒,却执导拍摄了这部与他本人信仰立场并不相同的旷世惊人之作。
这部《血战钢锯岭》影片,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DesmondDoss(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大致的背景如下:在1942年太平洋战争中的冲绳岛战役,医疗兵多斯因为信仰不愿在前线持枪上战场射杀任何一个人,他的信念就是救人。他因自己的和平理想遭受着战友们的侮辱和排挤。尽管如此,他仍单纯地坚守信仰和原则。交战后,数以百计的战友在日军的土地上伤亡惨重,他孤身一人冒着生命危险冲入枪林弹雨,不停地祈祷,祈求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尽可能的再救一人,最终75名受伤战友被奇迹般的获救,得以生还。多斯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未杀一人,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勋章的反战英雄。
优秀的战争片从来不会美化战场,不会粉饰死亡,不会矮化敌人,不会无视常识,最重要的,是不会宣扬战争。这个片子基本都做到了。宝刀未老的梅尔•吉布森用这份「老派」的扎实再次诠释了「勇敢的心」。同时运用了很多在奥斯卡最佳影片《勇敢的心》中使用的技巧,其中暴力美学的画面堪称经典,并通过暴力来反暴力。真正的勇敢,并非骁勇善战,而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并秉持自己始终不会放弃的那份纯粹。
这部影片的分段比较明显,是属于少见的两段式结构。前半段做了较长的铺垫,重点说明主人公多斯的家庭成长环境,小镇简单的生活与唯美的爱情故事。还有多斯入伍之后和其他战友们之间的冲突,其实就是世俗和信仰的冲突。后半段则是单刀直入的表现战争的血腥和恐怖,以及多斯虔诚的信仰带着坚不可摧的力量和散发着来自神性的光辉,在面对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舍己的精神。让所有人从开始的嘲笑讥讽,到中途的感动落泪,再到最后的无比敬仰。
男主角多斯的父亲是一位患有战后心理综合症的一战退伍军人,经常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每当他回想以往战争的创伤时,便极其容易出现暴怒,对孩子和妻子动辄打骂,甚至在家举枪恐吓。有一次,多斯为了保护母亲抢过父亲手里的枪,愤怒的指着父亲,让他不得如此对待家人。多斯就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好在他们家有信仰的传统。虔诚的信仰使他知道,即使在战乱时期,也不可杀人,这是上帝的诫命,不得违背。
多斯出于对上帝的敬畏,以及对国家的忠诚,不能容忍在国家危险的时刻,自己却安然无事的在家养尊处优。于是瞒着父亲报名了参军,因着信仰的缘故,他始终坚持认为不杀人只救人也是一种爱国,所以申请的是「不持枪的医疗兵」。在这个过程中,多斯在医院认识了一位美丽的护士多萝西,并且深深地爱上了她。决定军营一放假,就回来和她结婚。离别之前,多萝西给了多斯一本《圣经》和一张照片,希望他无论多艰难都能从《圣经》中获取智慧和力量。想念她的时候,只能用照片来彼此思念了,就像真人在身边。
入伍后,正是因为多斯这般傻帽式的坚持,军营里战友们觉得他懦弱和贪身怕死,于是遭到了战友们的排斥和欺辱。有战友还故意挑衅打他,拿《圣经》的话刺激他,甚至后来私下派人还把他打得鼻青脸肿,多斯依旧没有向教官说出对方的名字。这一切都默默地忍耐着,也没有怨恨的意思。心中有的只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会这么复杂,似乎也难以承受。有人问多斯,为什么别人欺负他都不还口还手?他就会用《圣经》的话作为回应:「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战争片自然少不了爱情的元素,不然显得太冷酷无情又血腥恐怖。爱情才会让战争片看起来多一些温情浪漫和独特的唯美。在多斯因为坚持不持枪上前线,并且坚守他的信仰,要面临军事法庭裁决和牢狱之灾时,作为漂亮的护士女友多萝西特别过来劝他,哪怕装装样子也可以,至少不用坐牢,还可以回去和她结婚。他说:「如果我不坚持自己的信仰,我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如果没有信仰,那该怎么和你共度余生?又怎么能给你最好的我?」
有真实基督信仰的人便会知道,一个「爱上帝」超过「爱人」的人,内心一定深藏着更崇高和伟大的爱。值得信靠和托付。因为人的爱非常有限,上帝的爱却是无限。所以女友多萝西才会对多斯说,「正是因为你与众不同,才会爱你,并且无论如何,都会爱你到底。」这才是真正的灵魂伴侣。
与此同时,没有信仰的人也许会认为多斯有点神经病,居然在救战友的同时,还救了几个日本兵,并带着嘲讽的姿态哄然大笑。也许他们并不明白《圣经•箴言》十章十二节所说一句经典名言:「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对多斯而言,这是信仰生命的一种自然流露。他上战场的使命,不是杀人,乃是救人。这个人,不分国籍,不分种族,甚至不分敌人还是战友。这就是信仰至高的使命:「爱主你的上帝,其次就是爱人如己。」
当然,这种信仰虔诚,使命感超强的信徒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孤独的。他们一生所有的言行,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周边的人,乃是为了完成上帝的呼召,并荣耀祂。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多斯在大部队受到重创全部撤退后,自己也准备撤退的情况下,心中带着迷茫地呼喊,「上帝啊,我听不到你的声音,求你告诉我究竟应该怎么做?」当他听到不远处传来战友微弱的声音:「Helpme」,多斯便义无反顾的冲进战场。
在那一刻,多斯再次明确了上帝的呼召:救人。因为他知道,那是来自上帝的声音。
最让人感动的部分,就是多斯在收到来自上帝的声音后,便起身一个人再次走向战场。他那弱小的玉米杆身躯,那一刻显得如巨人般伟大。他手无寸铁冒着极高的生命危险,默默的去抢救那些埋在人堆里的战友们,包括平时最看不起并且嘲笑他的人。哪怕道斯差点被日军发现,几乎险遭刺杀的时候,依旧想着保护边上受重伤的战友,丝毫没有一点退缩。
就这样,靠着强大的信念和上帝的保守,靠着一己之力,救出了一个又一个受伤的战友,共计75名得以生还。当他精疲力竭,连自己都快保不住的时候,还是默默念道:「上帝啊,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瞬间,自己止不住地泪流满面。我知道,若不是出于十字架上耶稣舍己的爱,没有人能做到。
就这样一个被侮辱嘲笑不持枪的「胆小鬼」医疗兵,在那一刻成了整个部队的英雄,也成了战友心目中的「守护神」和「精神支柱」。后来,那个处处刁难他的长官向他致歉,并说了这么一句话:「很多人不理解你的信仰,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所有人都明白你对自己信仰的坚持。」最终,在多斯带队祈祷后的反攻下,拿下了那场艰难的冲绳岛战役。影片最后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收尾:英勇救援战友的多斯手持《圣经》,如受伤的天使般悬在天地之间,不少人深感其悲壮,潸然泪下。
苏格拉底说:「所有人的灵魂都是不死的,但正直者的灵魂将是永垂不朽的。」真正的信仰包含着高贵的灵魂,但是否真高贵,只有在被检验后才可知道。残酷无情的战争,是信仰是否坚定的最好检验场。也正是因为信仰元素的参与,才使得这部影片更加饱满、深度和感人。
正如一位网友的精彩点评:梅尔•吉布森厉害的地方在于,他用惊人的写实再现战争的残酷,脱离了老套的反战片,而是用精神内核供人思考。战场下的温馨浪漫与战场上的血腥炼狱,军营里的世俗与信仰中的冲突,父与子的创伤和拯救,甚至最后日本人用投降与切腹所表达的毁灭和救赎,才是影片真正的主题——受难与信仰。
影片结束后的真人采访纪录片,也是触动心弦和感人肺腑。对于这部口碑爆棚的《血战钢锯岭》影片来说,其实过多的评价都会显得多余,最好的评价就是开篇的字幕——ATRUESTORY。
如今,这位生在美国、长在澳洲、红遍全球的梅尔•吉布森带着《血战钢锯岭》,再次用才华征服世界,突破好莱坞的“封杀”,强势回归主流。本片并没有好莱坞大公司的参与,主要演员大部分也不是美国人(除个别之外),整部戏都选择在澳洲拍摄。此次,吉布森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美国人一片叫好,日本人无话可说,中国人拥抱欢迎。
首先这是一部史诗战争片,自然少不了枪林弹雨、遍地横尸,和个别血腥恐怖的镜头。擅长战争史诗片的吉布森,必然会将历史场景尽可能地还原到极致。其次信仰是本片的核心,倘若这不是一个TrueStory,相信绝大部分人觉得尽在瞎扯,估计编剧也编不下去。除此以外,没有坚定信仰的人,是无法理解主人公多斯如同「阿甘式」傻子般的笃定,甚至会觉得这是一部传教片。
电影《血战钢锯岭》中文预告片
很多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广电总局,只删除不到30秒的片源,让这部带着浓烈宗教信仰色彩的电影顺利进入中国。道理其实很简单,在他们眼里,这是一部抗日神剧,他们看不到信仰次序。信仰在他们心中,虽有冲突,但基本可控(不久前大范围的拆十字架运动,便是一个不为大众所知的事实)。这很符合社会主义强国的特色。抗日爱国,永远大于信仰救赎。
还有一部分人可能会误认为非常虔诚的主人公DesmondDoss(戴斯蒙德•道斯)的信仰是基督教,其实并不是。Doss的信仰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dayAdventistChurch)」,并非正统的基督信仰。非信徒们不要看到一个教会前面带有「基督」两个字,就认为是基督教。在美国还有很多异端的名字里都包含「基督」,比如「耶稣基督末世圣徒教会(TheChurchofJesusChristofLatter-daySaints)(俗称摩门教)」。正统的基督信仰,对教派的认知是非常严肃和对教义的宣告是格外严谨的。
对于非宗教信仰的群体,无须知道各宗教以及教派之间教义的差异性,只需知道电影里的这个信仰背景即可。任何信仰都值得尊重,我们需要用宽广的胸怀去看待世间万物。即使信仰立场不同,并不妨碍大家观看电影,以及给人带去的思考和启迪。就如同热衷信仰的吉布森导演(美籍爱尔兰裔澳洲人),是一个狂热彪悍的天主教徒,却执导拍摄了这部与他本人信仰立场并不相同的旷世惊人之作。
这部《血战钢锯岭》影片,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DesmondDoss(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大致的背景如下:在1942年太平洋战争中的冲绳岛战役,医疗兵多斯因为信仰不愿在前线持枪上战场射杀任何一个人,他的信念就是救人。他因自己的和平理想遭受着战友们的侮辱和排挤。尽管如此,他仍单纯地坚守信仰和原则。交战后,数以百计的战友在日军的土地上伤亡惨重,他孤身一人冒着生命危险冲入枪林弹雨,不停地祈祷,祈求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尽可能的再救一人,最终75名受伤战友被奇迹般的获救,得以生还。多斯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未杀一人,却获得美国国会荣誉勋章的反战英雄。
优秀的战争片从来不会美化战场,不会粉饰死亡,不会矮化敌人,不会无视常识,最重要的,是不会宣扬战争。这个片子基本都做到了。宝刀未老的梅尔•吉布森用这份「老派」的扎实再次诠释了「勇敢的心」。同时运用了很多在奥斯卡最佳影片《勇敢的心》中使用的技巧,其中暴力美学的画面堪称经典,并通过暴力来反暴力。真正的勇敢,并非骁勇善战,而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忘初心,坚守信仰,并秉持自己始终不会放弃的那份纯粹。
这部影片的分段比较明显,是属于少见的两段式结构。前半段做了较长的铺垫,重点说明主人公多斯的家庭成长环境,小镇简单的生活与唯美的爱情故事。还有多斯入伍之后和其他战友们之间的冲突,其实就是世俗和信仰的冲突。后半段则是单刀直入的表现战争的血腥和恐怖,以及多斯虔诚的信仰带着坚不可摧的力量和散发着来自神性的光辉,在面对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舍己的精神。让所有人从开始的嘲笑讥讽,到中途的感动落泪,再到最后的无比敬仰。
男主角多斯的父亲是一位患有战后心理综合症的一战退伍军人,经常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每当他回想以往战争的创伤时,便极其容易出现暴怒,对孩子和妻子动辄打骂,甚至在家举枪恐吓。有一次,多斯为了保护母亲抢过父亲手里的枪,愤怒的指着父亲,让他不得如此对待家人。多斯就生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好在他们家有信仰的传统。虔诚的信仰使他知道,即使在战乱时期,也不可杀人,这是上帝的诫命,不得违背。
多斯出于对上帝的敬畏,以及对国家的忠诚,不能容忍在国家危险的时刻,自己却安然无事的在家养尊处优。于是瞒着父亲报名了参军,因着信仰的缘故,他始终坚持认为不杀人只救人也是一种爱国,所以申请的是「不持枪的医疗兵」。在这个过程中,多斯在医院认识了一位美丽的护士多萝西,并且深深地爱上了她。决定军营一放假,就回来和她结婚。离别之前,多萝西给了多斯一本《圣经》和一张照片,希望他无论多艰难都能从《圣经》中获取智慧和力量。想念她的时候,只能用照片来彼此思念了,就像真人在身边。
入伍后,正是因为多斯这般傻帽式的坚持,军营里战友们觉得他懦弱和贪身怕死,于是遭到了战友们的排斥和欺辱。有战友还故意挑衅打他,拿《圣经》的话刺激他,甚至后来私下派人还把他打得鼻青脸肿,多斯依旧没有向教官说出对方的名字。这一切都默默地忍耐着,也没有怨恨的意思。心中有的只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么简单的事会这么复杂,似乎也难以承受。有人问多斯,为什么别人欺负他都不还口还手?他就会用《圣经》的话作为回应:「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战争片自然少不了爱情的元素,不然显得太冷酷无情又血腥恐怖。爱情才会让战争片看起来多一些温情浪漫和独特的唯美。在多斯因为坚持不持枪上前线,并且坚守他的信仰,要面临军事法庭裁决和牢狱之灾时,作为漂亮的护士女友多萝西特别过来劝他,哪怕装装样子也可以,至少不用坐牢,还可以回去和她结婚。他说:「如果我不坚持自己的信仰,我不知道该如何活下去。如果没有信仰,那该怎么和你共度余生?又怎么能给你最好的我?」
有真实基督信仰的人便会知道,一个「爱上帝」超过「爱人」的人,内心一定深藏着更崇高和伟大的爱。值得信靠和托付。因为人的爱非常有限,上帝的爱却是无限。所以女友多萝西才会对多斯说,「正是因为你与众不同,才会爱你,并且无论如何,都会爱你到底。」这才是真正的灵魂伴侣。
与此同时,没有信仰的人也许会认为多斯有点神经病,居然在救战友的同时,还救了几个日本兵,并带着嘲讽的姿态哄然大笑。也许他们并不明白《圣经•箴言》十章十二节所说一句经典名言:「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对多斯而言,这是信仰生命的一种自然流露。他上战场的使命,不是杀人,乃是救人。这个人,不分国籍,不分种族,甚至不分敌人还是战友。这就是信仰至高的使命:「爱主你的上帝,其次就是爱人如己。」
当然,这种信仰虔诚,使命感超强的信徒在现实生活中,一定是孤独的。他们一生所有的言行,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周边的人,乃是为了完成上帝的呼召,并荣耀祂。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多斯在大部队受到重创全部撤退后,自己也准备撤退的情况下,心中带着迷茫地呼喊,「上帝啊,我听不到你的声音,求你告诉我究竟应该怎么做?」当他听到不远处传来战友微弱的声音:「Helpme」,多斯便义无反顾的冲进战场。
在那一刻,多斯再次明确了上帝的呼召:救人。因为他知道,那是来自上帝的声音。
最让人感动的部分,就是多斯在收到来自上帝的声音后,便起身一个人再次走向战场。他那弱小的玉米杆身躯,那一刻显得如巨人般伟大。他手无寸铁冒着极高的生命危险,默默的去抢救那些埋在人堆里的战友们,包括平时最看不起并且嘲笑他的人。哪怕道斯差点被日军发现,几乎险遭刺杀的时候,依旧想着保护边上受重伤的战友,丝毫没有一点退缩。
就这样,靠着强大的信念和上帝的保守,靠着一己之力,救出了一个又一个受伤的战友,共计75名得以生还。当他精疲力竭,连自己都快保不住的时候,还是默默念道:「上帝啊,让我再救一个,再救一个」。瞬间,自己止不住地泪流满面。我知道,若不是出于十字架上耶稣舍己的爱,没有人能做到。
就这样一个被侮辱嘲笑不持枪的「胆小鬼」医疗兵,在那一刻成了整个部队的英雄,也成了战友心目中的「守护神」和「精神支柱」。后来,那个处处刁难他的长官向他致歉,并说了这么一句话:「很多人不理解你的信仰,不知道那是什么,但是所有人都明白你对自己信仰的坚持。」最终,在多斯带队祈祷后的反攻下,拿下了那场艰难的冲绳岛战役。影片最后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收尾:英勇救援战友的多斯手持《圣经》,如受伤的天使般悬在天地之间,不少人深感其悲壮,潸然泪下。
苏格拉底说:「所有人的灵魂都是不死的,但正直者的灵魂将是永垂不朽的。」真正的信仰包含着高贵的灵魂,但是否真高贵,只有在被检验后才可知道。残酷无情的战争,是信仰是否坚定的最好检验场。也正是因为信仰元素的参与,才使得这部影片更加饱满、深度和感人。
正如一位网友的精彩点评:梅尔•吉布森厉害的地方在于,他用惊人的写实再现战争的残酷,脱离了老套的反战片,而是用精神内核供人思考。战场下的温馨浪漫与战场上的血腥炼狱,军营里的世俗与信仰中的冲突,父与子的创伤和拯救,甚至最后日本人用投降与切腹所表达的毁灭和救赎,才是影片真正的主题——受难与信仰。
影片结束后的真人采访纪录片,也是触动心弦和感人肺腑。对于这部口碑爆棚的《血战钢锯岭》影片来说,其实过多的评价都会显得多余,最好的评价就是开篇的字幕——ATRUESTORY。
发表评论
本站为防止低俗内容出现,用户的评论需要经本站审核才能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