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很郁闷,跟我吐槽。说是自己工作因为赶工期,都是在夜以继日忙的一塌糊涂,这个时候,他的上司把他叫去“委以重任”——帮他写评高工的论文。面对领导满脸堆笑、口口声声夸他文笔好,还说只有朋友写的论文他才放心等等,朋友在内心“咆哮”的情况下应承了下来。
于是乎,当别人做完自己的工作下班时,朋友还要忙着收集论文资料,当本该回家躺下休息时,朋友还在满脑不停构思文章篇幅。朋友最后对我总结说“遇到这样的上司,真的是悲催。”
其实,我想对朋友说的是,这都是他历来“不好意思”的性格惹得祸,不能怪上司。我所说的“不好意思”不是朋友本性的胆怯、害羞,而是他的“抹不开情面”。
朋友是典型“不好意思”的老好人。比如大学期间他自己穷得都没饭吃了,同学问他借钱买电影票,他不好意思拒绝,咬牙借给别人,结果别人把这当小事给忘了;再比如,参加工作后朋友自己省吃俭用买了车,结果自己总共加起来没开二十次,他哥哥以“换了工作不方便上下班”为由,问他借车用用,从此一“借”不复返,朋友就只是名义车主而已,等等,这些都是因为他的“不好意思”的结果。
在生活中,像朋友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我们经常因为事前“不好意思”,事后扼腕跺脚。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或许是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都要求“让、让、让”,即便在家庭中一群孩子一起玩耍,大人们要求的都是“大的必须让小的”,不管“小的”有没有道理,在学校,一直被要求谦卑内敛、先人后己,课本还有“孔融让梨”的故事,慢慢的这种不与世人争、委曲求全的观念就潜移默化成了思维观念和处事方式。
不是“不好意思”的处事方式不好,而是凡事不能过度,一旦过了某个临界,所谓的“不好意思”演变成了“死要面子”。其实,“不好意思”这类人大多本性善良,不忍伤害他人,总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把委屈和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和快乐留给别人。任何事情不懂拒绝,不好意思说“不”。
从心理学角度讲,一味的“不好意思”,并不能赢来尊重,换来感恩,相反,有可能还会适得其反让人得寸进尺,甚至拉来仇恨。
相邻两家老张和老李,院子之间就一个竹篱笆隔开。某日,“爽快”的老张对“谦谦君子”老李说,他计划在篱笆处搭鸡棚养鸡,虽然老李想到了未来难闻的异味,但不好意思拒绝,也就说“没事没事,远亲不如近邻”。过一段时间,老李发现篱笆越来越往自家院子靠进,就小心翼翼问了一句老张“你家的鸡棚是不是扩建了?”,此时老张却理直气壮的回答“那是我家的事,与你无关!”,老李“不好意思”撕破脸皮,只能腹诽“真不知好歹……”
其实,我自己也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
先生也是一个“不好意思”的人,几年前他的发小想换房,首付时还差两万,于是四处筹借。问了很多同学朋友,都未果。当问及先生时,先生把当时家里仅有的一万元存款借给了他。两年后,家里需要钱用,正好听发小的老婆说她买股票赚了几多几多,于是先生就问了发小“方便的话看能不能还”。结果钱是还了,发小从此与先生断了联系,先生一直觉得莫名其妙。直达有一天遇到另外一个朋友,才知道事情原由是因为先生去“讨了债”,发小觉得先生没给他面子。用朋友的话说就是“你看,当时我直接拒绝没借给他,我们反而仍然是朋友,你当时不好意思拒绝,现在是仇人了!”
由此可见,当别人“好意思”提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意思”拒绝?当我们都已经把钱都借给别人了,我们干嘛“不好意思”要求借钱人写借条呢?拒绝别人不是错,别让当时的“不好意思”影响自己未来的生活。很多时候,“不好意思”不但委屈了自己,而且未必能成全别人。试想,可能因为你“不好意思”指出同事工作中的错,最后导致他被单位开除;也可能因为你的“不好意思”,最后就成了小品《有话您说》的郭冬临……
谦让、礼让、恭让虽然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多元化,人和人之间仅靠中庸之道相处,估计难以维持我们内心期望的礼尚往来、夜不闭户的美好相处模式。别“不好意思”不是说不需要礼让三先,也不是说不要救人于危难,而是千万不要让“不好意思”肆意泛滥,最终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绊脚石,一定要“分清轻重、适可而止、量力而行”,不能让“不好意思”绑架了善良的你。
别“不好意思”!当面对超出自己能力所控制的范围,请大声的说出“不!”结果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
于是乎,当别人做完自己的工作下班时,朋友还要忙着收集论文资料,当本该回家躺下休息时,朋友还在满脑不停构思文章篇幅。朋友最后对我总结说“遇到这样的上司,真的是悲催。”
其实,我想对朋友说的是,这都是他历来“不好意思”的性格惹得祸,不能怪上司。我所说的“不好意思”不是朋友本性的胆怯、害羞,而是他的“抹不开情面”。
朋友是典型“不好意思”的老好人。比如大学期间他自己穷得都没饭吃了,同学问他借钱买电影票,他不好意思拒绝,咬牙借给别人,结果别人把这当小事给忘了;再比如,参加工作后朋友自己省吃俭用买了车,结果自己总共加起来没开二十次,他哥哥以“换了工作不方便上下班”为由,问他借车用用,从此一“借”不复返,朋友就只是名义车主而已,等等,这些都是因为他的“不好意思”的结果。
在生活中,像朋友这样的人比比皆是,我们经常因为事前“不好意思”,事后扼腕跺脚。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或许是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关,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都要求“让、让、让”,即便在家庭中一群孩子一起玩耍,大人们要求的都是“大的必须让小的”,不管“小的”有没有道理,在学校,一直被要求谦卑内敛、先人后己,课本还有“孔融让梨”的故事,慢慢的这种不与世人争、委曲求全的观念就潜移默化成了思维观念和处事方式。
不是“不好意思”的处事方式不好,而是凡事不能过度,一旦过了某个临界,所谓的“不好意思”演变成了“死要面子”。其实,“不好意思”这类人大多本性善良,不忍伤害他人,总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把委屈和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和快乐留给别人。任何事情不懂拒绝,不好意思说“不”。
从心理学角度讲,一味的“不好意思”,并不能赢来尊重,换来感恩,相反,有可能还会适得其反让人得寸进尺,甚至拉来仇恨。
相邻两家老张和老李,院子之间就一个竹篱笆隔开。某日,“爽快”的老张对“谦谦君子”老李说,他计划在篱笆处搭鸡棚养鸡,虽然老李想到了未来难闻的异味,但不好意思拒绝,也就说“没事没事,远亲不如近邻”。过一段时间,老李发现篱笆越来越往自家院子靠进,就小心翼翼问了一句老张“你家的鸡棚是不是扩建了?”,此时老张却理直气壮的回答“那是我家的事,与你无关!”,老李“不好意思”撕破脸皮,只能腹诽“真不知好歹……”
其实,我自己也亲身经历过这样的事。
先生也是一个“不好意思”的人,几年前他的发小想换房,首付时还差两万,于是四处筹借。问了很多同学朋友,都未果。当问及先生时,先生把当时家里仅有的一万元存款借给了他。两年后,家里需要钱用,正好听发小的老婆说她买股票赚了几多几多,于是先生就问了发小“方便的话看能不能还”。结果钱是还了,发小从此与先生断了联系,先生一直觉得莫名其妙。直达有一天遇到另外一个朋友,才知道事情原由是因为先生去“讨了债”,发小觉得先生没给他面子。用朋友的话说就是“你看,当时我直接拒绝没借给他,我们反而仍然是朋友,你当时不好意思拒绝,现在是仇人了!”
由此可见,当别人“好意思”提不合理的要求时,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意思”拒绝?当我们都已经把钱都借给别人了,我们干嘛“不好意思”要求借钱人写借条呢?拒绝别人不是错,别让当时的“不好意思”影响自己未来的生活。很多时候,“不好意思”不但委屈了自己,而且未必能成全别人。试想,可能因为你“不好意思”指出同事工作中的错,最后导致他被单位开除;也可能因为你的“不好意思”,最后就成了小品《有话您说》的郭冬临……
谦让、礼让、恭让虽然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多元化,人和人之间仅靠中庸之道相处,估计难以维持我们内心期望的礼尚往来、夜不闭户的美好相处模式。别“不好意思”不是说不需要礼让三先,也不是说不要救人于危难,而是千万不要让“不好意思”肆意泛滥,最终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绊脚石,一定要“分清轻重、适可而止、量力而行”,不能让“不好意思”绑架了善良的你。
别“不好意思”!当面对超出自己能力所控制的范围,请大声的说出“不!”结果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
发表评论
本站为防止低俗内容出现,用户的评论需要经本站审核才能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