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话,说“升米恩,斗米仇。”在他困难时,偶尔帮他一次,他会感激你,但你若是孜孜不倦地给他帮助,他就会依赖你,把这当成理所当然的事,一旦停止接济,不仅不会感激,反生怨恨,轻者老死不相往来,重者背后捅刀,以怨报德。
这个故事发生在民国初期,在县城里,有一个外省人开了家小面馆,生意挺红火,夫妇二人整日忙上忙下,赚些辛苦钱。
一日,这个叫刘红林的掌柜,路过城隍庙,瞧见一个乞丐蹲在地上,端着份旧报纸在瞧,那个时候识字的人不多,刘红林就留了意,一问,居然还是个皖北老乡,家里遭遇变故,被刀客洗劫了,才沦落至此。
在外地听到乡音,格外亲切,刘红林就把他请到自己的面馆。这位乞丐小哥流着鼻涕,呲哈着连吃了三大碗面条,最后冲刘红林夫妇磕了三个响头,回城隍庙睡觉,刘红林还送他一床被褥。
次日,刘红林赶集,特意绕到北关,就是想看看这个小哥怎么样了,果然又见到了他,小哥也发现了刘红林。刘红林念其可怜,摸摸口袋,拿出五块钱,那时人们生活水平低,劳工辛苦一天下来才挣几角钱,小哥自然感恩戴德。
又过一段日子,刘红林营业至半夜,刚要关门打烊,看到一个浑身是雪的人走来,老远都能闻到身上的酸臭味,定睛一看,正是前段时间帮助过的那个老乡小哥。
小哥声泪俱下,说刘掌柜给他的钱,还没有暖热呢,就被一堆人抢了,眼下饿了两日,不得已,才来找刘掌柜的,求他赏碗面。
刘红林连忙放下门板,下了半锅羊肉面,又盛了碗羊杂汤给他吃。
小哥吃完后,说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想在面馆打打杂,或者让刘红林介绍份工作给他。
刘红林想了想,说道:“我这面馆狭小,要是用了伙计,反让客人觉得怪异,你既认字,不若当个报童吧,我先给你点本钱,你卖了报,饭时一至,就到我这里吃面,省些花销,日子久了,还能存上一些。”
这位自称杨大业的小哥,连忙点头同意。
此后,他就当了个报童,卖报为生,一到饭时,就跑到刘红林开的面馆讨吃,刘红林把他当成兄弟一般照顾。
一个月过去,杨大业受不了早起之苦,渐渐地就不去卖报了,反正刘红林那里可以蹭吃蹭喝,有时,刘掌柜会问他卖报生意如何,他就诳刘红林,说“大抵过得去。”
一日,又被跑江湖支赌摊的人,骗去本钱,杨大业又涎着眼向刘红林借,说是借,实则就没想着去还,当然还不能说是赌钱输了,找了冠冕堂皇的理由,说得了风寒病,花钱买药喝了。
刘红林生性敦厚,又被他坑去一些钱。
之后,杨大业又连着几次谎称出事,刘红林起了疑心,第五次要钱的时候,已近年关,刘红林心里叹气,虽知杨大业全是瞎话,却也不便明说,只是暗中透出些意思,让杨大业莫染上不良习性,看在大过年的份上,又给他五块钱,之后,和妻子回老家过年。
次年开春,把老家的儿子接了过来,这儿子聪明乖巧,刚刚六岁,刘红林夫妇觅一学堂,让他在县城读书认字,这前脚还未出门,那个杨大业又厚着脸皮来了,照例编个谎话来讨钱,儿子在一旁听了,眨着眼来了句,“父亲,你看这叔多可怜,咱帮帮他吧。”
刘红林本想语重心长地好好跟杨大业谈谈,但儿子的这番话,又让他于心不忍,于是丢给杨大业两块钱,不冷不热地说道:“我们夫妻把小孩接来上学,花销不小,我以后也没有什么闲钱借给你了,你好自为之吧。”
杨大业见只有两块钱,皱皱眉头,接了钱,谢字也不说一个,气呼呼地走了。
平时好吃懒做,这两块钱哪够他挥霍,没几天,连一个大子也没有剩下,伸手讨钱讨习惯了,他又去找刘红林要,跪在面前发毒誓,说自己会好好干,刘红林哪里还会信他,赌气不去瞧他一眼,杨大业跪了半晌,颇为尴尬,这时,有个吃面的客人笑嘻嘻道:“这不是城隍庙要饭的那位嘛,掌柜的,他跟你还有啥关系?”
刘红林心里一疼,虽有不忍,但也必须狠下心来,给杨大业一个教训,就说,“我能与他有甚瓜葛?他不过想来此骗些钱罢了。”
杨大业听了这话,忽地站了起来,甩手而去。
这日下午,学堂里没有课,刘红林左等右盼,不见儿子归来,过了饭口,就让妻子出去找,寻了整整一下午,也没有找到儿子的行踪,刘红林慌了,关了店门,一起出去找,但儿子似人间蒸发了一般,再无人影。
报官立案,县署也派人去找,可惜一直没有下落。
刘红林夫妇整日似丢了魂一样,这事搁谁身上也不好过。一晃五年过去,刘红林夫妇又有了一个儿子,才从失子之痛中缓过劲来。
刘红林在皖北老家还有父母,父亲在这期间过世,怕母亲邓氏在老家无人照料,就把她接来。
邓氏这五年之内,先是失孙,而后丧夫,打击颇大,途中颠簸,又染上疾症,来了之后,卧床不起,这时,刘红林的面馆比之前已大了许多,有两个跑堂伙计,每日忙里偷空,小心翼翼照料生病老母。
邓氏病塌半载,终于油尽灯枯,忽一日,昏迷两天之后,醒来时,居然精神好转,说来了这么久,还没出去转转呢。刘红林听了大喜,搀着老母,坐了黄包车,带母亲四处逛逛。
哪料到了城隍庙前,邓氏大叫一声,指着树下,大叫“狗儿,狗儿!”
刘红林头皮一紧,“狗儿”乃是自己失踪的大儿子的小名,他顺母亲所指之处看去,什么也没有。
母亲邓氏已是老泪纵横,“我的好孙子,就在这树下,仨儿你看见了没?”连着说了三遍,哇的一下,吐出一口老血,没了鼻息。
刘红林将母亲送到医院时,已经回天无术了。
料理好丧事,刘红林左思右想,突然忆起那个叫“杨大业”的老乡来,刹时全身犹似千条毒蛇爬过。自儿子失踪后,这杨大业也一并没有了音讯,回想到杨大业没有讨来钱时的那个怨毒眼神,刘掌柜好似雪水浇头。
最后各位猜猜怎的?刘掌柜果然从这树下挖出了一具孩童尸骸,衣服腐败不堪,依稀辨得和儿子失踪时相似,尸骸的头骨碎裂不全,生前也不知被砸了多少次,检验吏摇头道:“这得多大的仇恨呐!”
刘红林抚尸大恸,直说是自己害了儿子性命。
至于邓氏临死时,为何会惊觉孙子的埋骨地,懂行的人说,这是因为她那个时候寿命将尽,阳气极弱,才会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暂时有了“阴阳眼”。
说到这里,故事也该结束了。多日后,县署查阅旧宗,发现一则旧案,也就是刘红林儿子失踪的半个月后,某商号失火,烧死了一个小偷,说是烧死,其实是被烟熏死的,经刘红林辨认照片,正是那位杨大业,这个狼心狗行之徒,也算死得其所了。
这个故事发生在民国初期,在县城里,有一个外省人开了家小面馆,生意挺红火,夫妇二人整日忙上忙下,赚些辛苦钱。
一日,这个叫刘红林的掌柜,路过城隍庙,瞧见一个乞丐蹲在地上,端着份旧报纸在瞧,那个时候识字的人不多,刘红林就留了意,一问,居然还是个皖北老乡,家里遭遇变故,被刀客洗劫了,才沦落至此。
在外地听到乡音,格外亲切,刘红林就把他请到自己的面馆。这位乞丐小哥流着鼻涕,呲哈着连吃了三大碗面条,最后冲刘红林夫妇磕了三个响头,回城隍庙睡觉,刘红林还送他一床被褥。
次日,刘红林赶集,特意绕到北关,就是想看看这个小哥怎么样了,果然又见到了他,小哥也发现了刘红林。刘红林念其可怜,摸摸口袋,拿出五块钱,那时人们生活水平低,劳工辛苦一天下来才挣几角钱,小哥自然感恩戴德。
又过一段日子,刘红林营业至半夜,刚要关门打烊,看到一个浑身是雪的人走来,老远都能闻到身上的酸臭味,定睛一看,正是前段时间帮助过的那个老乡小哥。
小哥声泪俱下,说刘掌柜给他的钱,还没有暖热呢,就被一堆人抢了,眼下饿了两日,不得已,才来找刘掌柜的,求他赏碗面。
刘红林连忙放下门板,下了半锅羊肉面,又盛了碗羊杂汤给他吃。
小哥吃完后,说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想在面馆打打杂,或者让刘红林介绍份工作给他。
刘红林想了想,说道:“我这面馆狭小,要是用了伙计,反让客人觉得怪异,你既认字,不若当个报童吧,我先给你点本钱,你卖了报,饭时一至,就到我这里吃面,省些花销,日子久了,还能存上一些。”
这位自称杨大业的小哥,连忙点头同意。
此后,他就当了个报童,卖报为生,一到饭时,就跑到刘红林开的面馆讨吃,刘红林把他当成兄弟一般照顾。
一个月过去,杨大业受不了早起之苦,渐渐地就不去卖报了,反正刘红林那里可以蹭吃蹭喝,有时,刘掌柜会问他卖报生意如何,他就诳刘红林,说“大抵过得去。”
一日,又被跑江湖支赌摊的人,骗去本钱,杨大业又涎着眼向刘红林借,说是借,实则就没想着去还,当然还不能说是赌钱输了,找了冠冕堂皇的理由,说得了风寒病,花钱买药喝了。
刘红林生性敦厚,又被他坑去一些钱。
之后,杨大业又连着几次谎称出事,刘红林起了疑心,第五次要钱的时候,已近年关,刘红林心里叹气,虽知杨大业全是瞎话,却也不便明说,只是暗中透出些意思,让杨大业莫染上不良习性,看在大过年的份上,又给他五块钱,之后,和妻子回老家过年。
次年开春,把老家的儿子接了过来,这儿子聪明乖巧,刚刚六岁,刘红林夫妇觅一学堂,让他在县城读书认字,这前脚还未出门,那个杨大业又厚着脸皮来了,照例编个谎话来讨钱,儿子在一旁听了,眨着眼来了句,“父亲,你看这叔多可怜,咱帮帮他吧。”
刘红林本想语重心长地好好跟杨大业谈谈,但儿子的这番话,又让他于心不忍,于是丢给杨大业两块钱,不冷不热地说道:“我们夫妻把小孩接来上学,花销不小,我以后也没有什么闲钱借给你了,你好自为之吧。”
杨大业见只有两块钱,皱皱眉头,接了钱,谢字也不说一个,气呼呼地走了。
平时好吃懒做,这两块钱哪够他挥霍,没几天,连一个大子也没有剩下,伸手讨钱讨习惯了,他又去找刘红林要,跪在面前发毒誓,说自己会好好干,刘红林哪里还会信他,赌气不去瞧他一眼,杨大业跪了半晌,颇为尴尬,这时,有个吃面的客人笑嘻嘻道:“这不是城隍庙要饭的那位嘛,掌柜的,他跟你还有啥关系?”
刘红林心里一疼,虽有不忍,但也必须狠下心来,给杨大业一个教训,就说,“我能与他有甚瓜葛?他不过想来此骗些钱罢了。”
杨大业听了这话,忽地站了起来,甩手而去。
这日下午,学堂里没有课,刘红林左等右盼,不见儿子归来,过了饭口,就让妻子出去找,寻了整整一下午,也没有找到儿子的行踪,刘红林慌了,关了店门,一起出去找,但儿子似人间蒸发了一般,再无人影。
报官立案,县署也派人去找,可惜一直没有下落。
刘红林夫妇整日似丢了魂一样,这事搁谁身上也不好过。一晃五年过去,刘红林夫妇又有了一个儿子,才从失子之痛中缓过劲来。
刘红林在皖北老家还有父母,父亲在这期间过世,怕母亲邓氏在老家无人照料,就把她接来。
邓氏这五年之内,先是失孙,而后丧夫,打击颇大,途中颠簸,又染上疾症,来了之后,卧床不起,这时,刘红林的面馆比之前已大了许多,有两个跑堂伙计,每日忙里偷空,小心翼翼照料生病老母。
邓氏病塌半载,终于油尽灯枯,忽一日,昏迷两天之后,醒来时,居然精神好转,说来了这么久,还没出去转转呢。刘红林听了大喜,搀着老母,坐了黄包车,带母亲四处逛逛。
哪料到了城隍庙前,邓氏大叫一声,指着树下,大叫“狗儿,狗儿!”
刘红林头皮一紧,“狗儿”乃是自己失踪的大儿子的小名,他顺母亲所指之处看去,什么也没有。
母亲邓氏已是老泪纵横,“我的好孙子,就在这树下,仨儿你看见了没?”连着说了三遍,哇的一下,吐出一口老血,没了鼻息。
刘红林将母亲送到医院时,已经回天无术了。
料理好丧事,刘红林左思右想,突然忆起那个叫“杨大业”的老乡来,刹时全身犹似千条毒蛇爬过。自儿子失踪后,这杨大业也一并没有了音讯,回想到杨大业没有讨来钱时的那个怨毒眼神,刘掌柜好似雪水浇头。
最后各位猜猜怎的?刘掌柜果然从这树下挖出了一具孩童尸骸,衣服腐败不堪,依稀辨得和儿子失踪时相似,尸骸的头骨碎裂不全,生前也不知被砸了多少次,检验吏摇头道:“这得多大的仇恨呐!”
刘红林抚尸大恸,直说是自己害了儿子性命。
至于邓氏临死时,为何会惊觉孙子的埋骨地,懂行的人说,这是因为她那个时候寿命将尽,阳气极弱,才会看到别人看不见的东西,暂时有了“阴阳眼”。
说到这里,故事也该结束了。多日后,县署查阅旧宗,发现一则旧案,也就是刘红林儿子失踪的半个月后,某商号失火,烧死了一个小偷,说是烧死,其实是被烟熏死的,经刘红林辨认照片,正是那位杨大业,这个狼心狗行之徒,也算死得其所了。
发表评论
本站为防止低俗内容出现,用户的评论需要经本站审核才能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