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们脚步迈得多急,路程走得多远,也跨不出母亲殷殷守望的视线。
——题记
很久有一个念头:写一篇关于母亲生活花絮的随笔。
5月11日,参加朋友“女儿婚庆预备餐”回家,已是晚上10点。妻子开心告诉我,今天上午收到在外工作的儿子发给她一条“母亲节快乐”手机短信。一语惊醒梦中人。一段记忆在脑海清晰浮现:
2011年腊月,母亲多次出现大脑短暂性眩晕,在村卫生室治疗几天,不见好转。那天我请了半天假,带母亲到宜都市一医院神经内科做了个全面检查,科主任陈泽鹏诊断为轻度脑血管缺血所致,住了10多天医院,腊月25,母亲好转出院回家。出院当天,陈主任当面建议母亲今后尽量戒掉抽旱烟(俗称叶子烟)的习惯。
母亲1944年解放前出生,12岁即开始抽旱烟,慢慢上瘾,烟瘾确实很大:每天早上起床,总要先抽上一支叶子烟,晚上睡觉,也要抽上一支才会就寝。我当时就想,要母亲戒烟,这怎么可能呢?
春节过后,我发觉母亲竟然没有抽烟了。母亲难以割舍地对我说:“哈格咋,没有想到,抽了55年的叶子烟,老了,因为害病,还要来戒烟!”说归说,母亲还真坚持足足戒了一年。我老婆平时很反感母亲抽叶子烟,经常戏称我母亲是“烟瘪”(对烟瘾很大的人的一种贬称),看到母亲戒了烟,妻子由衷感叹,还是医生有本事,能让我们家的婆婆戒烟!
一晃到了2012年春节。经过一年的定时吃药,母亲眩晕症状逐渐消失。这一年的6月,23岁的儿子大学毕业,在洋河苏酒集团参加了工作,也算是开始拿工资了。也许是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缘故,过年时,母亲感到非常惬意,又开始抽起烟来,不过量很小,一天只一支。
母亲常对我说,她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亲手带一带曾孙子。我笑着反问她,以你现在的身体,看到曾孙子应该没有问题,但如果你不彻底戒掉叶子烟,恐怕没有带曾孙子的机会撒?她马上很干脆地回答:“将来要是你们允许我去带曾孙子的话,我一定把烟‘戒断根’!”
曾经,因为过去的脑眩晕,母亲一度戒烟,减烟。
相信,因为未来的曾孙子,母亲一定能彻底戒烟。
祝福母亲:尽快迎来安享天伦之乐、彻底戒烟的那一天!
风雨相偎永相随
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空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的外衣,亲切而温暖地包裹住我们! 和ta共尝柴米油盐,点滴都是幸福。
——银婚题记
漫漫的长路,你我的相随。铭记牵手,步入银婚。
感念:第一次穿毛衣
1986年7月1日,通过招聘考试,我考入红花套区财政所。和我一同参加工作的还有“宜都三中”高中同届不同班同学周志红,当时他分在宋山乡财政所,我分在区财政所。1987年3月,周志红回区财政所开会,闲逛巧遇在红花商场上班的高中同班郑立慧,开玩笑问起老同学准备什么时候接他“吃喜糖”,郑立慧回答还没有谈朋友。经志红(现挚友兄弟、写稿师徒)牵线,我开始与郑大姐(老婆与我同庚,长我8个月)两年的恋爱。
1987年冬天,我生平第一次穿上毛衣。当时我的月工资大约70块左右,这件毛衣几乎花了郑大姐两个月的工资,她抽休息时间整整织了一个月。几个月后,我从工资中凑齐毛线钱,她却坚决不要。
以后的26年,每年的冬天,我总要穿上几次老婆手织的毛衣,以此感念那份恋爱的“味道”。后来我的腰围逐步增大,老婆就拆了再打,其实毛线早已不是当初的毛线,但感觉,依然像20多年前一样的温馨。去年腊月,儿子的小姨偶看见我穿一件毛衣,笑我:“哥哥,现在什么年代了,谁还穿毛线衣啊!能不能穿羊毛衫呢?”她哪里知道我和她姐姐的这段“花絮”,那时她还在猇亭中学读初中。
感慨:1000块钱结婚
1989年4月15日,我和郑大姐喜结良缘。说起结婚,非常拮据。那时,郑大姐许多供销社的女同事结婚都已经置齐了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三金”,我则一金都不金。父母为我做了一套木质的组合家具,结婚前夕,我与郑大姐一起到“分路碑供销社”为她买了一件45块钱的春装。其他床上用品、自行车、录音机、黑白电视机等都是她用工资和积蓄置办。
婚期一天天临近。我找到红华8组组长古大生(现为杨家畈村8组组长)借了1000块钱,600块用于爱人娘家(岳父母非常宽容)聘礼,400块在“川鄂酒楼”宴请同事同学,几天后,父母在老家专门宴请“老亲四戚”。
那件45块钱的春装,老婆一次也没有穿。直到今天,还放在她的嫁妆木箱里、交由我老家的母亲保管,老人家说,要把这段故事讲给她的孙媳妇听。
感怀:两斤新鲜猪肉
1989年冬天,身怀六甲的妻子有一天买了两斤多新鲜猪肉。我下乡回家后感到很惊讶,问她,家里不是有腊肉吗?妻子笑答,有腊肉就不能改善生活了?那时我年轻,不知道妻子这是“害喜”(怀孕过程中有点不舒服,想吃这个想吃那个,而且一想就想得很厉害,甚至流口水)。
偶尔,老婆还在我和儿子面前提起这事,那时你爸爸有多“造业”(方言,困难之意)。
感恩:把爱全给了儿子、老公、小家
结婚生子,25年如一日,育子、相夫、兴家。
妻子是顺产,生下儿子的第一个星期,我母亲为孙子洗澡。妻子常对我讲起,第一次给儿子洗澡,她紧张得手发抖。这一洗,直到儿子能独立完成。
小学6年,每天都是妻子陪儿子到校门。初中三年,儿子在“宜都外国语学校”住读,每周三下午,妻子都要督促和我一起骑摩托车到学校送衣物零食。高一年级每周一次探望,后两年校外租房陪读,最多间隔一天,必骑摩托送晚饭零食。有一年冬天下雪,傍晚我和爱人骑摩托车到宜都,在卫生院工作的老哥子李长明在二楼见其情景,编了“大雪纷纷落,祖国骑摩托,问他是为何,儿子考大学”的顺口溜感慨很不容易。上大学送到武汉科技学院,我在报名处缴费买卡,上届室友离校时寝室乌七八糟,她整整用了3个小时才完成 “大扫除”。
结婚头几年,我很勤快,经常洗衣做饭、收拾拖地。后来学会了打牌,只收拾拖地不洗衣做饭;自2007年开始,迷上了主持和写稿,除了洗几个碗盘,什么家务都不做。现在手机里有三个字、两条固定信息:一条是吃,一条是不吃,视情况再次发送即可,饭熟了,老婆电话催我。她笑我,要是我天天叭在电脑上,当你这样的脱产通讯员,稿子肯定经常上人民网!
1997年,供销社倒闭。98年元月,老婆与人合伙开了个小店子,共同经营两年,2000年独立分开,老婆的店子经营文具办公、洗涤化妆、床上用品等。寒来暑往15载,她生怕店子关门,总是选择在我休息的时候到宜昌、武汉进货。从来没有安安逸逸地睡过一次午觉,困了,就叭在柜台上眯一会。夏天高温,我说装个空调吧,她舍不得出高价电费,因为店铺是商业用电。
感愧:25年唯一打架
牙齿,有时候咬自己的舌头,这是生理;结婚25年,我和老婆打过一次架,这是生活。
2004年10月,我在外面打了一天一夜牌,回到自家店子吃过午饭准备走,她突然拿出菜刀,砍破摩托车前轮。面子丢尽了,我很恼火,把她推到在地,打了她几巴掌。
公正地说,都有不对之处。事后,她关门回家。我本来以为她会几天不开门,没有想到,第二天,她又去料理店铺。第二天店门一开,我心里愧疚不已。
感想:眺望美好生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天,我们的小家庭有着大众朗逸、东风C5两辆小车;2015年将搬进130平米的电梯房并能轻松装潢;【2014年6月12日,我们用18年的奋斗积蓄,花60万元在红花套镇杨桥路44号,买下一栋占地99.8平米、建筑350平米,建于2011年的集体土地私房】;仍有实力为儿子支付购房首付。
犹如长长的奔跑,一程一程,就像艰难的攀登,一步一步。跨过银婚,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接媳妇、赡养父母“两笔任务”。值得欣慰的是,履行这“两大责任”,已经不需要花费我们很大的气力了!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坚持勤奋、驰而不息,纵然山重水复,也必会柳暗花明,在险峰之上收获无限风光。
作者:邹祖国
——题记
很久有一个念头:写一篇关于母亲生活花絮的随笔。
5月11日,参加朋友“女儿婚庆预备餐”回家,已是晚上10点。妻子开心告诉我,今天上午收到在外工作的儿子发给她一条“母亲节快乐”手机短信。一语惊醒梦中人。一段记忆在脑海清晰浮现:
2011年腊月,母亲多次出现大脑短暂性眩晕,在村卫生室治疗几天,不见好转。那天我请了半天假,带母亲到宜都市一医院神经内科做了个全面检查,科主任陈泽鹏诊断为轻度脑血管缺血所致,住了10多天医院,腊月25,母亲好转出院回家。出院当天,陈主任当面建议母亲今后尽量戒掉抽旱烟(俗称叶子烟)的习惯。
母亲1944年解放前出生,12岁即开始抽旱烟,慢慢上瘾,烟瘾确实很大:每天早上起床,总要先抽上一支叶子烟,晚上睡觉,也要抽上一支才会就寝。我当时就想,要母亲戒烟,这怎么可能呢?
春节过后,我发觉母亲竟然没有抽烟了。母亲难以割舍地对我说:“哈格咋,没有想到,抽了55年的叶子烟,老了,因为害病,还要来戒烟!”说归说,母亲还真坚持足足戒了一年。我老婆平时很反感母亲抽叶子烟,经常戏称我母亲是“烟瘪”(对烟瘾很大的人的一种贬称),看到母亲戒了烟,妻子由衷感叹,还是医生有本事,能让我们家的婆婆戒烟!
一晃到了2012年春节。经过一年的定时吃药,母亲眩晕症状逐渐消失。这一年的6月,23岁的儿子大学毕业,在洋河苏酒集团参加了工作,也算是开始拿工资了。也许是人逢喜事精神爽的缘故,过年时,母亲感到非常惬意,又开始抽起烟来,不过量很小,一天只一支。
母亲常对我说,她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亲手带一带曾孙子。我笑着反问她,以你现在的身体,看到曾孙子应该没有问题,但如果你不彻底戒掉叶子烟,恐怕没有带曾孙子的机会撒?她马上很干脆地回答:“将来要是你们允许我去带曾孙子的话,我一定把烟‘戒断根’!”
曾经,因为过去的脑眩晕,母亲一度戒烟,减烟。
相信,因为未来的曾孙子,母亲一定能彻底戒烟。
祝福母亲:尽快迎来安享天伦之乐、彻底戒烟的那一天!
风雨相偎永相随
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它不像信号弹似的,在很高的天空闪烁红色的光芒,它披着本色的外衣,亲切而温暖地包裹住我们! 和ta共尝柴米油盐,点滴都是幸福。
——银婚题记
漫漫的长路,你我的相随。铭记牵手,步入银婚。
感念:第一次穿毛衣
1986年7月1日,通过招聘考试,我考入红花套区财政所。和我一同参加工作的还有“宜都三中”高中同届不同班同学周志红,当时他分在宋山乡财政所,我分在区财政所。1987年3月,周志红回区财政所开会,闲逛巧遇在红花商场上班的高中同班郑立慧,开玩笑问起老同学准备什么时候接他“吃喜糖”,郑立慧回答还没有谈朋友。经志红(现挚友兄弟、写稿师徒)牵线,我开始与郑大姐(老婆与我同庚,长我8个月)两年的恋爱。
1987年冬天,我生平第一次穿上毛衣。当时我的月工资大约70块左右,这件毛衣几乎花了郑大姐两个月的工资,她抽休息时间整整织了一个月。几个月后,我从工资中凑齐毛线钱,她却坚决不要。
以后的26年,每年的冬天,我总要穿上几次老婆手织的毛衣,以此感念那份恋爱的“味道”。后来我的腰围逐步增大,老婆就拆了再打,其实毛线早已不是当初的毛线,但感觉,依然像20多年前一样的温馨。去年腊月,儿子的小姨偶看见我穿一件毛衣,笑我:“哥哥,现在什么年代了,谁还穿毛线衣啊!能不能穿羊毛衫呢?”她哪里知道我和她姐姐的这段“花絮”,那时她还在猇亭中学读初中。
感慨:1000块钱结婚
1989年4月15日,我和郑大姐喜结良缘。说起结婚,非常拮据。那时,郑大姐许多供销社的女同事结婚都已经置齐了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三金”,我则一金都不金。父母为我做了一套木质的组合家具,结婚前夕,我与郑大姐一起到“分路碑供销社”为她买了一件45块钱的春装。其他床上用品、自行车、录音机、黑白电视机等都是她用工资和积蓄置办。
婚期一天天临近。我找到红华8组组长古大生(现为杨家畈村8组组长)借了1000块钱,600块用于爱人娘家(岳父母非常宽容)聘礼,400块在“川鄂酒楼”宴请同事同学,几天后,父母在老家专门宴请“老亲四戚”。
那件45块钱的春装,老婆一次也没有穿。直到今天,还放在她的嫁妆木箱里、交由我老家的母亲保管,老人家说,要把这段故事讲给她的孙媳妇听。
感怀:两斤新鲜猪肉
1989年冬天,身怀六甲的妻子有一天买了两斤多新鲜猪肉。我下乡回家后感到很惊讶,问她,家里不是有腊肉吗?妻子笑答,有腊肉就不能改善生活了?那时我年轻,不知道妻子这是“害喜”(怀孕过程中有点不舒服,想吃这个想吃那个,而且一想就想得很厉害,甚至流口水)。
偶尔,老婆还在我和儿子面前提起这事,那时你爸爸有多“造业”(方言,困难之意)。
感恩:把爱全给了儿子、老公、小家
结婚生子,25年如一日,育子、相夫、兴家。
妻子是顺产,生下儿子的第一个星期,我母亲为孙子洗澡。妻子常对我讲起,第一次给儿子洗澡,她紧张得手发抖。这一洗,直到儿子能独立完成。
小学6年,每天都是妻子陪儿子到校门。初中三年,儿子在“宜都外国语学校”住读,每周三下午,妻子都要督促和我一起骑摩托车到学校送衣物零食。高一年级每周一次探望,后两年校外租房陪读,最多间隔一天,必骑摩托送晚饭零食。有一年冬天下雪,傍晚我和爱人骑摩托车到宜都,在卫生院工作的老哥子李长明在二楼见其情景,编了“大雪纷纷落,祖国骑摩托,问他是为何,儿子考大学”的顺口溜感慨很不容易。上大学送到武汉科技学院,我在报名处缴费买卡,上届室友离校时寝室乌七八糟,她整整用了3个小时才完成 “大扫除”。
结婚头几年,我很勤快,经常洗衣做饭、收拾拖地。后来学会了打牌,只收拾拖地不洗衣做饭;自2007年开始,迷上了主持和写稿,除了洗几个碗盘,什么家务都不做。现在手机里有三个字、两条固定信息:一条是吃,一条是不吃,视情况再次发送即可,饭熟了,老婆电话催我。她笑我,要是我天天叭在电脑上,当你这样的脱产通讯员,稿子肯定经常上人民网!
1997年,供销社倒闭。98年元月,老婆与人合伙开了个小店子,共同经营两年,2000年独立分开,老婆的店子经营文具办公、洗涤化妆、床上用品等。寒来暑往15载,她生怕店子关门,总是选择在我休息的时候到宜昌、武汉进货。从来没有安安逸逸地睡过一次午觉,困了,就叭在柜台上眯一会。夏天高温,我说装个空调吧,她舍不得出高价电费,因为店铺是商业用电。
感愧:25年唯一打架
牙齿,有时候咬自己的舌头,这是生理;结婚25年,我和老婆打过一次架,这是生活。
2004年10月,我在外面打了一天一夜牌,回到自家店子吃过午饭准备走,她突然拿出菜刀,砍破摩托车前轮。面子丢尽了,我很恼火,把她推到在地,打了她几巴掌。
公正地说,都有不对之处。事后,她关门回家。我本来以为她会几天不开门,没有想到,第二天,她又去料理店铺。第二天店门一开,我心里愧疚不已。
感想:眺望美好生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天,我们的小家庭有着大众朗逸、东风C5两辆小车;2015年将搬进130平米的电梯房并能轻松装潢;【2014年6月12日,我们用18年的奋斗积蓄,花60万元在红花套镇杨桥路44号,买下一栋占地99.8平米、建筑350平米,建于2011年的集体土地私房】;仍有实力为儿子支付购房首付。
犹如长长的奔跑,一程一程,就像艰难的攀登,一步一步。跨过银婚,摆在我们面前的,还有接媳妇、赡养父母“两笔任务”。值得欣慰的是,履行这“两大责任”,已经不需要花费我们很大的气力了!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只要坚持勤奋、驰而不息,纵然山重水复,也必会柳暗花明,在险峰之上收获无限风光。
作者:邹祖国
发表评论
本站为防止低俗内容出现,用户的评论需要经本站审核才能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