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去年我们因疫情放弃了回家过年的计划,本打算今年携全家回到南昌过年,与母亲和弟妹团聚,和和美美的过一个团圆年。可是当前境外疫情形势严峻,国内除了境外输入病例外、部分地区出现了本地散发病例和聚集病例,特别是随着春节临近,人员流动和聚集日趋频繁,增加了疫情传播风险和防控压力。为保护公众健康,减少感染风险,全国抗疫专家们先后提出“就地过年”的倡议,倡导大家留在工作地过节。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春节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情结,但是今年春节却有千千万万的人选择留下,为防疫牺牲团圆,每个人都了不起!我是钟南山,我在广州谢谢过年不回家的你!
面对又一个无常,我正打算与母亲商量此事,然而令我们感动的是:没等我们开口,母亲传来书信,让我们安心在上海欢度新春佳节,不用惦记家里,我一切均好。真是“知子莫如母”,母亲料到我们的心事,先入为主抢在前头卸下我们的担心和牵挂,并祝福我们新春愉快!我也向妹妹通过微信回复了母亲,并表达了我们的美好祝愿和相思之情。
即留之,则安之。前天社区干部上门走访每家美户,送来了新春对联、倡议书、防疫指南,还指导我们填写了相关表格,询问我们是否回老家过年,做好了与此相关的各种登记。为做到抗疫万无一失,这些人真是操碎了心,跑碎了腿。这不,昨天又看到小区业委会的大叔们。在小区进出各大门,路灯柱子上张灯结彩。又在每一个楼道、门厅、单元门口,悬挂好了大红灯笼、中国结,张帖好了对联,把小区装扮的格外靓丽喜庆。
人气旺不旺,一到晚上便知晓。往年年前这个时候,晚上就能看见小区内灯光明显少了许多,业主们大多回家过年去了。可是今年却没有明显变化。大家自觉响应倡议,牺牲万家团圆的机会,共同为抗疫作贡献。晚上家家灯光通明,不少人窗户上还张贴好了窗花。
这段时间以来,通过电视、微信等媒体,不断传来国内外疫情肆虐以及抗疫相关信息。当获悉全球感染新冠病毒人数已突破一个亿,死亡百万余例时,无不让人心惊肉跳。然而当听到和看到世界各地都在加紧疫苗的注射,尤其是中国生产的疫苗在世界上广受好评时,我的心里获得了极大的安慰。祈祷疫情早早过去,人类赶紧走出瘟疫劫难,恢复安宁和平静,享受美好生活。
然而疫情仿佛在与人们抗疫赛跑一样,形势仍不容乐观。狡猾的病毒还在通过各种变异以人类作对。实践证明,病毒再猖狂,在人类智慧和团结抗疫力量面前,终将有来无回。就拿我现在居住的城市上海来说,就出现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暖心事:
自1月20日开始,到目前为止,上海已累计出现16例本土病例。虽然发生了16例,但整个防控工作可以说开展的井然有序、精准有效。这次疫情应对,上海有三个特点。第一,主动发现。这16个病例都是主动发现的。第二,快速处置。张文宏医生讲的,你快速,我快速,我们做到了。这一波疫情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第一时间启动预案,迅速锁定场所、锁定病例、锁定识别对象。第三,精准有序,我们科学确定密接者、密接者的密接者以及其他一般接触人员,这三个层次,分别落实了闭环管理措施,没有简单化,而是精细化,同时也没有扩大化。到目前为止,这三个层次,一共安排核酸检测累计筛查4。1万多人,并没有搞全员筛查。
我们之前看到的混乱防疫是怎么样的?吉林通化出现新一轮疫情后,全市封城封户,实行一刀切,由于太突然,很多居民家里没有足够的物资储备,老人断药,婴儿断奶粉,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反馈无望的他们,只好跑到人民日报的微博下面求助,字字句句都透着绝望和焦急。
上海到底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并不是一刀切,封锁之后就不管了,而是面面俱到,让所有的人群都能被照顾到,这也是上海防疫做得好的根本原因。
1月21日通报三例本土病例后,下午1点,上海黄浦区就分批将昭通路居民区的居民转移到宾馆集中隔离。
暖心的一幕出现了:居民们在前往隔离点时,被允许带上自家的宠物,解了宠物主人们的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小猫小狗们独自在家无人照料了。宠物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甚至是一个家庭成员,如果因为无人照料而死去,对主人来说,无异于锥心之痛。对比上面别的地方置宠物生命于不顾的做法,我由衷地感到这个政策的暖心之处。
之后几天,上海每天都有新增病例,并划定了几个中风险地区。针对中风险区里面那些有困难的特殊人员,社区志愿者每天两次上门问候,并提供送餐、送药等服务,不让他们的生活被隔离所影响。一时上海流动餐车,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上海在仅仅几天时间,就将这轮疫情控制了下来,不得不让人赞叹上海的速度和高效。除了迅速高效,上海防疫工作中所呈现出的人性化。引来广大网民纷纷点赞。作为一个聚集了2500万常住人口、1万多个社区的超大型城市,上海的疫情防控压力不可谓不大,而且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又是国外人口涌入的第一大城市,可上海却以一种安定平和的姿态,化解了这一轮疫情危机。为什么每一次疫情的反扑,上海总是在很短的时间就控制,这一座城市不得不让人佩服和惊叹。
这一切的一切,折射出来的是上海成熟的行政能力、高度的文明程度,医学团队科学施策以及无数基层工作者的同心协力、艰苦奋战。
人大代表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在总结抗疫经验时,从一个老故事谈起:“父亲考验三个儿子如何填满房间,大儿子搬了一屋子柴火,老二用棉花填满,小儿子只点了一根火柴,轻松照亮房间。”如他所言,城市建设需要一根火柴,点亮城市,带来温度……“一根火柴”,看似微光,却是城市精神的凝聚。2021年1月,上海这座超大城市,一手忙抗疫,一手论开局,双线并举,忙而不乱。无数温暖的细节,如无数微光,构成一座城市的光芒。
2021年1月31日于上海
面对又一个无常,我正打算与母亲商量此事,然而令我们感动的是:没等我们开口,母亲传来书信,让我们安心在上海欢度新春佳节,不用惦记家里,我一切均好。真是“知子莫如母”,母亲料到我们的心事,先入为主抢在前头卸下我们的担心和牵挂,并祝福我们新春愉快!我也向妹妹通过微信回复了母亲,并表达了我们的美好祝愿和相思之情。
即留之,则安之。前天社区干部上门走访每家美户,送来了新春对联、倡议书、防疫指南,还指导我们填写了相关表格,询问我们是否回老家过年,做好了与此相关的各种登记。为做到抗疫万无一失,这些人真是操碎了心,跑碎了腿。这不,昨天又看到小区业委会的大叔们。在小区进出各大门,路灯柱子上张灯结彩。又在每一个楼道、门厅、单元门口,悬挂好了大红灯笼、中国结,张帖好了对联,把小区装扮的格外靓丽喜庆。
人气旺不旺,一到晚上便知晓。往年年前这个时候,晚上就能看见小区内灯光明显少了许多,业主们大多回家过年去了。可是今年却没有明显变化。大家自觉响应倡议,牺牲万家团圆的机会,共同为抗疫作贡献。晚上家家灯光通明,不少人窗户上还张贴好了窗花。
这段时间以来,通过电视、微信等媒体,不断传来国内外疫情肆虐以及抗疫相关信息。当获悉全球感染新冠病毒人数已突破一个亿,死亡百万余例时,无不让人心惊肉跳。然而当听到和看到世界各地都在加紧疫苗的注射,尤其是中国生产的疫苗在世界上广受好评时,我的心里获得了极大的安慰。祈祷疫情早早过去,人类赶紧走出瘟疫劫难,恢复安宁和平静,享受美好生活。
然而疫情仿佛在与人们抗疫赛跑一样,形势仍不容乐观。狡猾的病毒还在通过各种变异以人类作对。实践证明,病毒再猖狂,在人类智慧和团结抗疫力量面前,终将有来无回。就拿我现在居住的城市上海来说,就出现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暖心事:
自1月20日开始,到目前为止,上海已累计出现16例本土病例。虽然发生了16例,但整个防控工作可以说开展的井然有序、精准有效。这次疫情应对,上海有三个特点。第一,主动发现。这16个病例都是主动发现的。第二,快速处置。张文宏医生讲的,你快速,我快速,我们做到了。这一波疫情发生后,我们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第一时间启动预案,迅速锁定场所、锁定病例、锁定识别对象。第三,精准有序,我们科学确定密接者、密接者的密接者以及其他一般接触人员,这三个层次,分别落实了闭环管理措施,没有简单化,而是精细化,同时也没有扩大化。到目前为止,这三个层次,一共安排核酸检测累计筛查4。1万多人,并没有搞全员筛查。
我们之前看到的混乱防疫是怎么样的?吉林通化出现新一轮疫情后,全市封城封户,实行一刀切,由于太突然,很多居民家里没有足够的物资储备,老人断药,婴儿断奶粉,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反馈无望的他们,只好跑到人民日报的微博下面求助,字字句句都透着绝望和焦急。
上海到底是怎么做的呢?他们并不是一刀切,封锁之后就不管了,而是面面俱到,让所有的人群都能被照顾到,这也是上海防疫做得好的根本原因。
1月21日通报三例本土病例后,下午1点,上海黄浦区就分批将昭通路居民区的居民转移到宾馆集中隔离。
暖心的一幕出现了:居民们在前往隔离点时,被允许带上自家的宠物,解了宠物主人们的后顾之忧,不用担心小猫小狗们独自在家无人照料了。宠物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甚至是一个家庭成员,如果因为无人照料而死去,对主人来说,无异于锥心之痛。对比上面别的地方置宠物生命于不顾的做法,我由衷地感到这个政策的暖心之处。
之后几天,上海每天都有新增病例,并划定了几个中风险地区。针对中风险区里面那些有困难的特殊人员,社区志愿者每天两次上门问候,并提供送餐、送药等服务,不让他们的生活被隔离所影响。一时上海流动餐车,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上海在仅仅几天时间,就将这轮疫情控制了下来,不得不让人赞叹上海的速度和高效。除了迅速高效,上海防疫工作中所呈现出的人性化。引来广大网民纷纷点赞。作为一个聚集了2500万常住人口、1万多个社区的超大型城市,上海的疫情防控压力不可谓不大,而且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又是国外人口涌入的第一大城市,可上海却以一种安定平和的姿态,化解了这一轮疫情危机。为什么每一次疫情的反扑,上海总是在很短的时间就控制,这一座城市不得不让人佩服和惊叹。
这一切的一切,折射出来的是上海成熟的行政能力、高度的文明程度,医学团队科学施策以及无数基层工作者的同心协力、艰苦奋战。
人大代表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在总结抗疫经验时,从一个老故事谈起:“父亲考验三个儿子如何填满房间,大儿子搬了一屋子柴火,老二用棉花填满,小儿子只点了一根火柴,轻松照亮房间。”如他所言,城市建设需要一根火柴,点亮城市,带来温度……“一根火柴”,看似微光,却是城市精神的凝聚。2021年1月,上海这座超大城市,一手忙抗疫,一手论开局,双线并举,忙而不乱。无数温暖的细节,如无数微光,构成一座城市的光芒。
2021年1月31日于上海
发表评论
本站为防止低俗内容出现,用户的评论需要经本站审核才能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