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横塘
横塘镇是苏州的一个古镇,2003年改为横塘街道,位于苏州城西南,东起大运河,西过金枫路,南临石湖,北至枫桥,其行政中心在晋源桥西。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筑姑苏城时,横塘为姑苏城西南水源要冲之地。后来吴王夫差在横塘大兴土木,建造宴宫里、鱼城、酒城、拜郊台,这里又成为吴越交战的烽火战场。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进攻吴国时,在石湖北筑越城屯兵(现有越城遗址),并在一夜之间开挖越来溪连通石湖与胥江,越军从越来溪入胥江,溯江而上攻入姑苏城胥门,三千铁甲终吞吴。越灭吴后,上大夫范蠡功成身退,带着中国的第一位美女间谍西施,乘船从胥门入胥江,再入越来溪入石湖入太湖,最终隐居于无锡西南的蠡湖。
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横塘乡属吴县管辖,到三国期间形成了横塘镇。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因苏州城被严重破坏,苏州郡邑迁移至横塘镇东南,新立城郭(现为新郭村,位于越城桥东),横塘镇成为姑苏城外的文化商业重镇。
唐朝时,53岁的白居易任苏州刺史,简化政事,减轻人民的赋税和工役负担、修七里长堤,第二年因身体原因辞职离任。离苏时,苏州的百姓成群结队地来挽留他,许多百姓和官员抬着酒席带着乐队前来送别,人群站满横塘的运河两岸。白居易乘坐的船沿着当年范蠡的路线入太湖,人们痛哭流涕,跟着船追送了十几里久久不肯离去。刘禹锡有诗叹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北宋词人贺铸在横塘隐居时,曾在《青玉案》中写道:
凌波不过横塘路,
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
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词中透露出一种沧桑,感概人生就像一个交叉路口,朋友也好,同僚也罢,匆匆相遇之后都会再匆匆别过。
南宋诗人范成大有一首送友人的《横塘》诗:
南浦春来绿一川,
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
细雨垂杨系画船。
诗的意境非常优美。对于诗中提到的石桥,很多文章说是指枫桥,个别文章说是指横塘桥(现已无存),我认为都不是。范成大故居虽在横塘,但具体位置在石湖北的古石佛寺旁边,所以石桥当指离故居仅百米的行春桥(范成大晚年还为行春桥的重建写过记)。不论客人是从苏州城舟船而来还是车骑而来,范诗人送客时,都只要送到行春桥即可。至于朱塔,既然石桥不是指枫桥,那么塔自然也不是指寒山寺塔,我认为是指桥畔的小塔。古时建桥一般都会在桥畔建小塔,它的作用是“镇河妖”,即防止河水泛滥。宝带桥畔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两座这样的小塔,一座在水中,一座在岛上,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去看看。行春桥畔的小塔后来应该是损毁了,所以现在看不到了。
一南一北两位文学大家都提到了“横塘路”,以至于后来“横塘路”三个字就像“长亭”一般,成了送别的代名词。
胥江是沟通苏州西护城河与太湖的运河,总体上是东北至西南的走向,但在横塘这一段约有1000米是南北走向。京杭大运河在此借用了胥江这一段南北走向的河道,地图上看起来好像是胥江流入了大运河,然后又从大运河另一边流向太湖。
从隋朝到明朝,700多年过去了,在大运河与胥江交汇之处,形成了三角洲,三角洲是个倒三角形,尖朝下(南),底朝上(北)。胥江在此分成两条水路,下面一条水路从东北向南注入大运河,有一座古桥——彩云桥就在三角洲的尖尖处呈东西走向跨越胥江,而这个尖尖处还有一座著名的古建筑——横塘驿站。
彩云桥原来建于运河之上,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民间传说为明洪武年间,有位叫姚贵的富豪捐千金建造桥,因跨彩云港,故名彩云桥。这座彩云桥为类三孔,怎么说呢,中间一个大孔,两边各半孔,半孔中为纤道。1928年(民国十七年),古彩云桥被拆除,重建成三孔石桥(这时已没有纤道了),东西走向,横跨运河,全长38米,可知当时此段运河是很狭窄的,不能通行大轮船。1992年因为大运河要疏浚、加宽,彩云桥就近移建到50米外的三角洲与胥江入运河的口子上,迁建时将原桥的每块石料顺序编号,原料建造。但胥江口比较宽,迁建时添加了石料,两端增加了引桥,全桥长56米多,宽约4米,比原桥身要长要宽,但总体上还是保持了原彩云桥的风貌。而加宽疏浚后的运河,已可以通航大型的拖轮了。
驿站为古代传递官府文书、私人家信以及往来官吏中途歇宿之所。横塘驿亭是我国现存的一个半古驿亭中的一个(另半个是浙江嘉兴的西水驿),外观样式远看像个土地庙,这个驿亭的形象还曾上过1990年11月28日邮电部发行的小型张。苏州旧时有姑苏、望亭、平望、松江、宁苏等五个驿站,唯有姑苏驿站(即横塘驿站)保存有遗迹,但目前除亭子外,其余建筑都已无存。这座驿亭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大修过,已经属于古建筑了。
选在这里建驿站确实很明智,因为这里是水路的十字口,顺着胥江西去可到太湖,东去可到苏州城的胥门,顺着运河南下可到石湖再到太湖,北上可到枫桥,乘船也好,弃舟上岸骑马或乘车也好,都很方便(估计岸上不远处有对应的中转站)。现存的驿亭不过是原驿站的大门,它的作用是让还没有办好入住手续的客人在此暂时小憩一下。它见证了多少迎来送往和悲欢离合的故事。谁会料到几十年后,它自身却人去楼空,蜷缩在孤岛上,如果后来不是彩云桥迁来与之为伴,它将孤独地度过余生。
这地方我去了三次。前两次沿大运河岸是一片菜地,菜地中间一条小路通往彩云桥,人迹罕至。彩云桥和横塘驿亭孤零零地座落在蓝天白云之下,滔滔运河之畔,伴随它们的只有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运河货船的轰鸣。我在这里呆了半个钟头,没见到一个游人。今年的大年初三第三次去,菜地不见了,代之以宽敞平直的沿河步道,桥名碑之东开辟了一块小广场,广场边高大的护墙上,右上角有“横塘驿站”四个字,字下面有一匹浮雕白马(“驿”是传递公文的马),还有一个镶嵌着山水画的圆窗,预示着这里将会变得风景如画,惬意非常。游人虽不算多,却也络绎不绝。
我看到彩云桥的外形比较清秀。桥东有27级台阶,桥西有29级台阶,两边台阶的中部,都有两条平行的轨道(这种独特的轨道我在南护城河上的蟠龙桥上也看到过,但蟠龙桥上的两条轨道是分别靠近两侧的桥护栏的),轨道的间距为1米。设计这种轨道我估计是为了便于行驶当时的某种车辆。
横塘驿亭坐北朝南,三面环水,南面有小平台和引桥与彩云桥相连。亭不大,内里的面积大概为24平方米,南北各有1门,东西墙各开1窗,窗下都有长条石凳。南门石柱上有门联:
客到烹茶旅舍权当东道,
灯悬待月邮亭远映胥江。
不知这门联是不是原先就有的,诗中的意思倒是不错,做好服务工作,让来往客人宾至如归。
彩云桥与横塘驿亭虽同为明代建筑,然而驿亭像一个耄耋之年的老者,驼着背坐在三角洲头,彩云桥像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意气风发地跨过了奔流不息的胥江。它们相依为命,相濡以沫,共同欣赏那滔滔江流西逝水,共同见证那“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新建的步道将彩云桥和横塘驿站与外部世界连接起来,两个古老身姿焕发了新的生命和活力,向来来往往的人们无声地诉说着它们丰富多彩的前世今生。
听闻横塘驿站所在的三角洲将要开发成一个景观岛,就像澹台岛一般,估计五年以后,这里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令人期待啊。
发表评论
本站为防止低俗内容出现,用户的评论需要经本站审核才能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