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表示第一,“宵”表示夜晚,正月十五日的夜晚是农历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举国欢庆,因此称之为元宵节。
有一首陕北民歌《绣金匾》,第一句就是:正月里闹元宵……
古代的帝皇在元宵夜也与民同乐。薛刚就是在那天晚上失手打死太子、惊崩圣驾,被迫走上“反唐”之路。
古代的MM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唯有元宵节夜晚可以外出看灯,以致有“人约黃昏后”的故事发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是中国春节年俗活动的压轴戏,从古至今体现的就是一个“闹”字,闹才热,闹才有趣。在这一元复始大地春回之日,以“闹”为主题的活动形式多样,有赏月、点灯笼放焰火、猜灯谜、舞龙耍狮、踩高跷等等,人们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的首要事情就是吃元宵或汤圆。衡阳人叫元宵,苏州人叫汤圆。其实它们的制作工艺是有区别的:元宵是“滚”出来的,汤圆是“包”出来的。但不论是滚出来的元宵,还是包出来的汤圆,形状都是圆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这舌尖上的美味,寓意团团圆圆、圆圆满满,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期盼。
吃过元宵后,就要外出看热闹了。
舞狮,一个充满力量与柔情的古老传统,每当锣鼓声响起,那张牙舞爪威风凛凛眼若铜铃的狮子,便演绎出一幕幕既活泼又可爱的画面,不仅仅是一场表演,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交流。舞狮通常是由两人进行(有时候在狮子前面还有一个人拿着绣球挑逗),一人舞头一人舞尾。据说最难的是舞尾者,他看不到外面,只能跟着舞头者蹦蹦跳跳,尤其是跳桩时,更是考验二人之间配合默契程度的时刻。他们踏着节拍,犹如踏着时间的步伐,穿越千年的时光,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舞龙也是一种古老而充满活力的艺术,它以独特的姿态,在岁月的长河中舞动,传递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因为龙身较长,所以舞龙队由十几人组成,每人双手持杆,杆上连接着龙体,随着锣鼓的点子,极尽蜿蜒曲折、窜高伏低之能事。龙头高高扬起,似乎在向天空挑战,龙尾则悠然摆动,似乎在闲庭信步。龙身在阳光或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如同一首流动的诗篇,充满了韵律感,让人心潮澎湃。
还有一种独特的表演艺术,就是踩高跷。踩高跷是成队出现的,他们身着五彩斑斓的戏服,脚踏高高的木跷,好似人间的精灵,翩翩起舞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高跷不仅挑战着他们的平衡感,更让他们以独特的高度和视角,俯瞰着市集的繁华与喧嚣,看到了不同于寻常的市井风光和人们的喜怒哀乐。高跷的每一步,都是一次对未知的探索,高跷的长短显示了他们技艺水平的高低。我小时候也玩过简单的踩高跷:在两根长木棍离地30厘米处各绑上一根横木条做踏脚,脚踩上去后,手握住木棍的上端提着走,也玩得不亦乐乎。
要说亲身参与,还得是猜灯谜。我小时候曾带着弟弟和邻家小孩到衡阳市文化馆参加元宵灯谜,有一次还猜对了一个,获得奖品,高兴了好几天。后来在工作单位和居住小区或者市里举办的元宵灯会上也参加过猜灯谜,也偶有斩获,每次都仍能使我欢呼雀跃,看来我还是童心未泯啊。
元宵节的灯火为寒冷的冬夜增添了温暖与光明,元宵节的锣鼓为寂静的冬夜增添了韵律与快乐。元宵节就像一颗甜蜜与欢乐的种子,播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在这个月圆人团圆的时刻,让我们一起沉浸在这热闹非凡的氛围中,和家人朋友一起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看龙狮,笑着闹着,感受这份浓浓的节日氛围和美好时光。生活啊,就是要这样甜甜美美、热热闹闹才够味!
发表评论
本站为防止低俗内容出现,用户的评论需要经本站审核才能显示出来!